改变一个人的最低成本,就是读书
改变一个人的最低成本,就是读书
父母的角色,对于孩子来说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定义?父母儿女间的情感流动,到底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正常成年人不会用恐怖来开玩笑的。人吓人吓死人,不是闹着玩的。不是什么事都可以拿来开玩笑的。其实以我的理解,生活是小可笑,人生是大可笑,根本用不着幽默
开玩笑恶作剧其实不代表退行吧?但是向孩子撒娇,用哭闹或伤心获得孩子关注确实是典型退行。我心目中好的父母应该是日常小事开玩笑,但遇大事能为孩子挺身而出遮风挡雨的人。目前努力成为这样的母亲,加油呀!
父母的长不大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还包括学业、事业、情感的无奈与无助;唯有学习助我们成长。
我就有这样的巨婴父母,你能想象两个加起来超过100岁的人,会因为自己决定走路去吃饭,但路太远,半路开始甩脸子,发脾气是什么样的场景么?他们从来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麻烦,最常说的话就是你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逻辑是很明了,但是感觉举的例子似乎并不是都很有说服力。就说父母圣诞节在家恶搞那个,平时玩一玩活跃家庭气氛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呀,人在父母的角色并不是代表在孩子面前都要严肃一本正经,反而好玩的家庭养出来的孩子心理发育可能更好呢。关键是看在需要父母承担责任,给小孩子遮风避雨的时候能不能顶得上去。也是看一个度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退行出现的时候,孩子有时也是借此在成长。其他的例子就很有说服力,那种父母角色倒置到了近乎极端的程度,会给下一代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性影响。
作为父母,并没有长大,需要读书,或者出去交换思想,打开自己的认知,让自己成长。
让受伤的内在小孩始终处在富足状态,有意识地就会向自己呼求爱,让自己对爱的渴求转接给自己,自己满足自己的爱,这样才能给别人爱。
把小时候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在长大后的一段时间内找点时间弥补这段心理创伤,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真正的成长。
让自己重组的认识到:以为是在满足孩子,不过是在投喂自己的内心的“黑洞”。父母如果这样长不大,孩子就会背负着创伤延续在自己的成长里,甚至延续到下一代,成为影响深远的家族创伤。
父母利用经济、肉体、心理上尚无法自立的孩子来疗愈自己“过往的心伤”,孩子俨然就了父母的“布偶玩具”。
实现自我突破式成长,父母就应该时刻观察自己的潜意识。尤其是当感觉自己的情绪不太对劲时,要马上告诉自己“关注自己的潜意识”。
为什么自己会这么焦虑呢?
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想去干涉孩子?
为什么就是不想离开孩子?
好好去面对它们,经过自己一番探索和思考,察觉出自己潜意识层面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收回投放孩子(父母,事业,物质,等等实物)身上过多的焦虑。
父母最贵的爱不是教育孩子成为多优秀人的,而是让他学会做自己。这个是父母教育的主旨。
父母真正长大了,就让孩子归还给了他自己。
而父母也能回归角色,好好做自己。
所以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