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爱早起?(中)
昨天回顾了生命中的早起历史,今天先谈谈早起有什么好处?最大的好处是多出了许多有效时间。拿今天举例。今天我是早上6点起的,起床之后快速洗漱(已经程序化+仪式化了),之后做水喝水——北京实在干燥,睡了一夜起来,总是感觉嗓子冒烟;不过本来即便不冒烟也需要清晨喝水以便休息了一夜的身体重新启动。喝完水便坐在书桌前看书——这是最有效率的看书方式,因为清晨人最容易专心,不看手机,心思澄净,头脑清明,适宜去干一天中最难最需要集中精力的事情:看书。
大约7点半的时候,开始准备叫宝宝上幼儿园:这几天开始坚持早起学习英语,都是用英文歌叫孩子起床,效果也不错。送完孩子,像国王一样去吃早饭,不到8点半,很多人还睡眼惺忪的时候,我已经完成了一天中非常重要的大半工作:健康饮食,陪孩子学习,自己学习以及积极向上地启动新的一天。
所以说早起为什么好,除了上述的多出有效时间以外,还使得每一天有一个崭新高校的开始。凡事开头难。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天的清晨就是一个新的开始,把握了一个好的开始,依靠这个好的开始的成功惯性,这一天也不会慌乱到哪去。
说回来博士毕业中因早起所受的助力。正如我常常跟年轻的学生后辈所说的那样,要早一点思考自己真正想选择的职业,早一点找到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这样会节约人生的时间和精力。确实,人应该在适当的年纪干适当的事情;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在不适当的年纪再来读书,真的很困难。正如我在博士论文后记感谢致辞中所言:博士求学期间,同时兼有为人子女,为人学生,为人下属,为人老师,为人母亲的身份,这其间的焦灼与无奈,责任与压力让人时刻紧绷着心弦。特别是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如果不是因为早起,我根本不可能完成20万字的博士论文。
在博士论文预答辩过了之后,时间已经走到2016年11月,当时恰逢工作上遇到4年一次的大会筹备期,而我被指定负责工作量大、工作难度大且从未负责过的提案工作——用90后的时髦话语来说,当我知道这个消息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为了兼顾工作与学业,早在暑假期间我就开始把手头负责的常规工作往前安排,殊不知到了论文写作的关键时期,会遇到这样的工作压力。于是一头扎进了工作的洪流中,等到忙出一点眉目时,时间已经走到了隔年的1月份。我记得自己坚守到放寒假的最后1天,一直在办公室与工作奋战;等到腾出手来与博士同学联系时,发现大家都持续地在写作论文——这是写作博士论文应该走的路径,而我一放下,又是近俩月。我的内心又崩溃了一次。转身收拾心情,我开始考虑自己如何利用寒假提高效率,思来想去,熬夜是不靠谱的,且不说自己有没有熬夜的能力,光是孩子那一关就难过,再说熬夜是为了高效地写作论文,而我常常是到了夜晚,就思路打结,人仰马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