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读书笔记

2022-01-08  本文已影响0人  微雨A

于永正老师说,学课文“不但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记住它的语言,能把课文读得很熟,语言就留下了。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智慧”。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发展,对学生语感的形成,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小学各年段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课文的时间,确保学生能够读懂课文、读熟课文。

按照课程标准的指示,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指读音准确、清楚、响亮、不错不漏;“流利”是指能按课文内容读出适当的节奏和速度,词句连贯,句逗分明;“有感情”是指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表现情感的基础上,正确地运用停顿、重音、速度、语调、节奏等进行朗读。有感情是朗读训练的最高境界。

其次朗读是一种将文字符号转化为意义理解的训练,将书面语言迅速解码成意义理解,这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技能,必须扎实训练,人人过关。因此低年级语文课读懂课文的环节一定要强调让学生通过朗读自己读懂课文,提高学生书面文字解码能力。

“读懂”课文只是最低层次的朗读要求,“读熟”课文才是高一层次的追求。因为课文朗读不达到“烂熟于心,脱口而出”的程度,就难以实现语言内化的目标,也不可能行成语感。“读熟”课文只有靠学生自己反复朗读,因此教师要保证课堂内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尽可能压缩教师讲读分析的内容和时间。

课堂上如果只是要求读懂课文,那么学生可能读上2~3遍课文或许就可以达成目标;但如果追求“读熟”课文,那就需要读上8遍10遍,甚至更多。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讲究“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蕴涵着语文学习规律的经验总结强调的都是“读熟”。

叶圣陶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可见朗读的主要功能不仅在读懂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更在有利于学生语言的记忆和积累。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符合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在朗读过程中,儿童的眼、口、耳等多种器官同时活动,形成多通道的神经联系,加深了大脑皮层的痕迹。读和听一样,是儿童语言吸收的过程,有助于增强学生语言的记忆。学生在朗读时,特别是在熟读之后,就会对文章中的语言留有深刻的印象,同时获得大量的遣词造句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