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国学日更达人联盟《文史哲》

87、「见天下之动」想到「爻」

2019-03-27  本文已影响26人  陳_旭_東
87、「见天下之动」想到「爻」

《系辞》将动静二分的原则,贯彻得近乎机械。不仅仅是叙事从这两方面入手,连文字也讲平衡,意境求对等。比如:「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与前一句话就是二分的典范。前句说静,此处说动。前句说「象」的名字由来,这句说「爻」的名字由来。

假如不能从这些微妙之处着眼,就会浮光掠影,流于形式,看不到《系辞》的真谛。

「天下之动」是「天下之赜」的对比,严格意义上的对比。也就是说,「古之遗言」的时候,「赜」有「静」的意思,是幕后的决定性因素,是决定现实天下的「框架」的因素。

反之,「天下之动」表面上就是人的视觉天下,说「象」的本质是运动不止、变幻莫测的。

「观其会通」,要害在一个「其」,必须准确知道说的是什么东西,才会有正解。这里的「动」当然与「赜」一样,是现实天下的现实存在。

但是,现实的天下的「动」,普通人并不能看透或者说看到。因为这里说的并非表象的动,而是元素的动。是「道」的动,一阴一阳在动。这样的动,《系辞》说圣人如同看到「赜」一样,也能够一眼通透。

所谓「会通」,就是「会同」,将所有的动的「同」集中起来。这是归纳法,通过大量的动的现象归纳总结出相同的规律。

经过归纳,接下来「行其典礼」就顺理成章了。所谓「典礼」,通俗地说就是每个时节必然出现的事态,如典礼一样有规律,有秩序,保持对大自然一种十分敬畏的态度。

归纳出来的规律,自然就是常例。比如四时的风,雨季的雨,惊蛰的雷,火山不断喷发,大海时时呼啸,大地生长树木花草,如此等等。比如孔明祭东风的风就被称之为信风,还有花的十二信期,都是差不多的意思,也都是一种「行其典礼」。

话说到这里,其实已经终结,意思尽了,接下来就应该是「是故谓之爻」。

可惜厘定文本的人,对于为什么在这里出现「爻」,百思不得其解,非常无奈。正是因为普通人看不到内在的元素的动,所以无法将这里的「观其会通,行其典礼」与「爻」联系在一起。

这是一个困扰。为了不让后人误解,所以就有了「系辞焉,以断其吉凶」的补注,这是专门为读者准备的解释,现代可以打一个括号,以示区别,古时候不讲究这些,所以就慢慢演绎成了主文,不再知道这是补注。

实际上,对于天下的动,哪怕是圣人,也是没有办法「系辞」的,风马牛不相及。这里其实就是将前边对于「爻」的解释照抄了一遍,希望说明「爻」的来历,或者与「爻」的概念契合。遗憾的是,这么一注释,「爻」得之于自然的本意就烟消云散了。

「观天下之动」的原意,是说「爻」的得名,脱胎于大自然,是从大自然的元素运动规律中提炼出来的这个概念,然后借用给「易」,用做「爻」的名词。

从此出发,仔细推敲,自然不难发现,「系辞焉,以断其吉凶」并不是「爻」的适当解释。客观地说,这句话的原意,无非是说明类似于《周易》的这些解卦词,与特定的「爻」相关,好让那些无法理解「爻」的含义,不懂得断卦的人,有一个直接从解卦词里面查找答案的机会。本质上,这是「古之遗言」吸引「外人」来关注「易」的一个手段。因此,用「系辞」来说明「爻」是一种投机,是用人为建立的联系来代替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真正的下定义,做注释。

同理,将「系辞」对「爻」的所谓解释,插在「天下之动」与「爻」之间,同样不仅不能起到帮助解释的效果,客观上反而割裂了「爻」与「天下之动」的内在与外在的联系,无非是一个曲解之上再叠加一个误解,讹中之讹,错上加错。

关于「爻」的解释,《系辞》贯穿始终。各有各的角度,也各有各的用处。唯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解释,而是类比,与「爻」是平行的关系。这两个地方,一个是「观天下之动」,另一个就是「系辞焉而明吉凶」。《系辞》正好将二者绑定在这一句话里边,也许并不尽然是巧合。

用宏观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天下的动,与文字的说,再加上「爻」本身,恰恰好像是三足鼎立。

一者自然。自然其实是最主要的说明对象。《易经》的终极目的,就是为解密这个世界服务的。

二者「易」。它的立意就是「易与天地准」,是一个专用的模拟工具。《易经》费尽心机,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让这个工具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运用。一直到现在,千万年过去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三者文字。文字虽然不能直接表达「爻」,但是可以表达「爻」所蕴涵的意思。这是一方面。

《系辞》更在意的是另一个方面,就是那些不懂得「爻」的含义的门外汉,得以通过「系辞」来明白其含义,并进而通过明白含义,知道「爻」的意义,这实际上是一个推销广告,是一个诱导学习的过程。

《系辞》借助自然的「爻」,来告知「爻」这个名词来历,如同「象」一样,都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无论是「爻」还是「象」,《易经》都已经做了专门的介绍,各种解释应该足以确保二者的正确理解与准确运用。而且,即使未能被正确理解或准确运用,也并非加上一个关于其名词渊源的说明,就能够予以有效解决。

因此《系辞》这里补充的,并非「象」与「爻」的概念,这方面多一句话不多,少一句话也不少。真的需要补充的,是现实世界与「易」的一比一、点对点的精准模拟。

「象」与「爻」,二者都是《系辞》精心选择的切入点,提醒的是:「易」的价值所在,就是模拟现实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