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能100%按计划执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018-04-09  本文已影响21人  rundongxiao

1,问题背景

一直以来,无数次的,在遇到问题或突然觉醒时,意识到需要认真解决问题或实现理想,然后制定了充满希望的计划。刚开始会在兴头下强力执行一段时间,但之后逐渐打各种折扣,最后不了了之。在下次遇到问题或觉醒时,再次信誓旦旦地制定计划,再次不了了之。如此循环往复。

要想获得成长、实现目标,就要跳出这种原地打转的怪圈。要制定出积极进取的计划,并100%的执行。

实际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尝试进行过无数次,可能中间有改善,但最终无一例外的都未能真正、彻底地解决。现在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仍然像之前一样,把所有问题的原因都归结为执行力一类的因素,设计的解决方案也仅仅是积蓄更强的所谓斗志、决心和执行力一类的东西,可以预期将一如既往的失败。以某种方案解决问题,如果尝试多次而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则基本可以判断并未找到可执行的真正原因。可执行的原因,指的是能启发出解决方案的原因。因而这一次要潜下心来,认真观察和分析问题,并关注各项因素、综合考虑。

2,分析问题

为了便于观察和分析问题,需要先把问题具体化,关注产生的具体场景。本次以近期的“周末未能按计划把主要时间放到正事上”为例。问题的具体原因有:

其中,冥想、晚上睡眠时间超出预期、白天身体疲惫需要休息,基本属于正确的事情,问题在于设计计划时考虑不全面,解决方案也比较简单,即设计时考虑更多因素并持续迭代。以下主要讨论剩下的其他问题。讨论时的大体思路是,先细致观察、体会当时的思考过程及其深层次原因,然后综合各项因素给出解决方案。

2.1 临时增加了一些事项

在当时的思考过程中,是在主观上刻意降低原计划事项的重要和优先程度,甚至下意识地不考虑,并提高临时所加事项的积极意义。即,本身带有主观的倾向,并没有公平、客观地考虑各项因素,因而做出的选择自然是有失偏颇的。而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主要有两项:

关于第1点,直接的应对方案是在当时也要客观、公平地考虑各项因素,尤其是计划时所考虑的因素。但可能还会存在风险-当时的主观倾向难以扭转或时间不够宽裕。更稳妥的方案是,有临时的想法后,只要不是必须马上执行的,都仍然按原计划执行,并把临时想法记录下来,在下次统一计划时集中处理。从记录到处理之间的时间,会使临时的想法冷静下来,有助于客观看待各项因素。

关于第2点,应对方案是要明确对待享乐的态度。这里的享乐,不包括休息、解压等为实现目标而做的活动,是无任何目标的纯粹意义上的享乐。享乐不需要也不应该完全杜绝。需要做的是综合目标、当前处境等因素设定一个最合适的状态,主要是时间分配的多少,以避免无节制的随意休息。具体的思考过程为:

2.2 沉溺于浏览微博

近期近距离观察了一次沉溺于浏览微博的过程。
做了一些正事之后,焦虑感得到缓解、自满的心理滋生、疲劳的感觉变得明显,产生了“已经做了这么多工作,稍微休息一下也没有关系”的想法,然后就随手拿起手机打开微博,准备随便看看。浏览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比较感兴趣的内容,通常是经济、社会、心理、高管访谈等,自然地就认真看了起来,同时也暂时忽略了时间的流逝。在过了20分钟后,才意识到花费时间偏长了。此时,部分情况下会停止浏览回归正事,也有部分情况下,

因而会继续浏览,持续30分钟、1个小时甚至更多。

问题的关键在于促使继续浏览时的两个因素,而这两个因素的底层心理是:

但上层、外在的感受是,刷微博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甚至一度达到每天2小时以上。虽然现在严格管控,情况稍好一些,平均0.5-1小时,但仍然极度容易失控,实际上这种情况已发生太多次。之前有一些零碎的思考,但还没有形成确定的结论

改动这两项心理,需要确定的结论,因而接下来要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

a) 微博的信息是不是真正有价值?能否去掉或用读书、主动搜索等代替?

微博等信息的情况是

而如果把同样的时间用来看书,收益应该会远大于刷微博。含金量、系统、严谨、确定性、深入、水准方面毫无疑问将遥遥领先,另外还有很多微博看不到的信息。

视野方面,在近一年重度看微博的时间段之前,确实刷微博会更高效一些,因为当时还没有建立基础的信息框架,不知道要看什么。但现在感觉,一方面微博所提供的视野信息已经基本了解,包括经济、社会、心理、历史、地理、政府、高管等,另一方面看书时顺藤摸瓜、查找相关书、搜索相关资料等方式也能够获得较宽广的视野,且当前阶段可能这种方式也会更适合。

还可以加强对优质信息的筛选。把时间向优质内容上聚集,减少在劣质内容上的时间分配,比如根据事后的审视取关一部分账户、少看娱乐信息等。

为了弥补可能产生的错失有价值信息的损失,还可以主动建立搜索信息的体系,如建立中国互联网公司高管表、投资人表,并逐项搜罗各个人的访谈,包括之前的访谈,以及建立全国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建立各项产品的跟踪体系(直接观察各种交互、规则、功能的变化,以及新品的出现)。这不仅可以防遗漏,还远比前者系统、深入、全面。但存在的风险是会比较费力,完成度也较低。

即,微博的信息价值很低,完全可以也应该以读书、建立信息搜集体系等方式来代替。

b) 凭感觉输出决策的方式是不是有问题?如果有问题,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很多情况下的沉溺于浏览微博,真实原因并不是认为可能会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大部分情况下都不是),而是沉溺会排解孤独感、营造群居的幻想,又能轻松获取所谓有价值的信息以获得成长的感觉、缓解焦虑感。也就是说,沉溺本来就是一种以底层快感为追求的行为,真正的目标从来都不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那只是一块遮羞布而已。或者差不多是7分娱乐放松,3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进一步去观察,会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各因素在底层激素决策体系中的占比,和在实际情况中的占比完全不一致。在底层激素决策体系中,轻松、有趣等感官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漫长的远古时代也是最合理的方式,但当前环境相对于远古时代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然难以保证其合理性。

底层激素体系也不是没有任何用处,其价值是

综合各因素,得出的结论是

2.3 计划的短时间暂停失控为长时间的

近期也近距离观察了一个实例-看《商战》超时。
周末上午12:00起床、13:00吃完午饭后,本来刚开始对看书还没有很强的底层激素体系的倾向。当时身体正处在消化食物的高峰阶段,底层激素体系不愿意、上层理性体系也认为当时马上做费力的工作对身体也无益,而花少量时间看书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所以综合决定看会儿书。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潜意识里,对时间的模糊预期是不超过30分钟。但在看到20分钟时,消化过程仍处于高峰阶段,并未减少对底层激素体系倾向的影响。而书中内容又激起了好奇心,促使激素体系更倾向于继续看书。同时上层理性思考体系已经自然地回到正常状态-沉寂状态。注意上层理性体系的自然变化规律是,在“唤醒”之后,将逐步变为沉寂状态并保持,只有到下次主动唤醒时才会重新活跃起来。最终在两个体系的角力下,总体决策变为继续看书,导致看书时间失控。

也就是说,失控的根源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奇心、有趣等会促使激素体系变强,而理性体系在无持续刺激时会逐渐变弱,最终使当时的综合决策偏向前者。

对于这类问题,在整个阶段按既定计划执行的方案仍然是可以有效解决的。其本质是把两者在力量对比最公平、输出决策最偏向理性的时刻所做出的决定,作为之后整个时期的决定,避免了后面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的反水。另一个方案,当场唤醒理性体系,也可以扭转失衡的力量对比状态,但唤醒所需的时间和力量多,因而还是要优先选择唤醒计划的方案。

3,展望预期效果

按照历史观的思路,要预先考虑按上述计划实施后的情况。可能存在的风险有

4,总结

最后将各部分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汇总并提炼、概括,得出结论。

a) 未能完全按计划执行的原因是
b)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

5,本文存在的问题

这部分在属性上属于相对独立的内容,是跳出本次总结的内容,对总结本身的描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