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增长黑客》2:如何用最小可行性测试,验证产品与市场
2016-03-31 本文已影响115人
浅斟意
跨界整合造就增长黑客
增长黑客们并非生而天才,他们那些令人击节称赞的想法源于跨界整合的思维,但最终落实为长期策略则必须经历脚踏实地的检验(数据长期观察测试),特别是来自市场的检验——RMF产品与市场契合。
只有先验证市场上的确有人为产品买账,后续的一切努力才有意义。过去传统行业里那种历经数月闭门造车式的埋头研发,最终产品推出却不受人们待见的做法,在唯快不破的互联网行业里无疑是陷阱和禁忌。
最小可行性测试
增长黑客们验证一款产品是否有市场潜力的方法可谓匠心独运。除了常用的套路比如用户访谈、填写问卷之外,他们有更为省时省力的捷径,那便是最小化可行产品(即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
MVP追求“敏捷开发”和“快速迭代”:先做出最简单的产品原型(如原型,web,视频,图片,公众号),然后立即针对小范围的“种子用户”低调发布,在不断接受用户质询和建议的过程中打磨产品、调整方向,待产品具备较为成熟的商业形态,再铺开大规模的推广。与其让产品延迟三个月后才上线,不如今天就将它公之于众,尽早接受失败并谋求转型,或是验证成功后开始扩张。“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扎克伯格。
案例
案例1:DropBox制作前发布的视频(测试出了市场有需求)。
倘若一上来就研发,则要面对的挑战是前无古人的产品创新、从未攻克的技术瓶颈、愈发高昂的服务器带宽成本,如若失败必将损失惨重。
案例2:大众点评在开发自动应答系统前的客服测试(测试出了客户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如果当初单纯追求速度,直接动手开发,很可能在付出了三个月的时间成本后,做出一堆偏离需求轨道的低效系统,费力不讨好,甚至贻误与竞争对手死磕的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