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识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2018-04-17  本文已影响0人  能不说话吗

不要问我为什么喜欢李鸿章了,这个问题很简单,年少不知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前几日刷爆朋友圈的叙利亚外交官贾法里,大家在感叹弱国无外交的时候,还在庆幸,幸好我们是中国人,但新中国之前的清朝和如今的叙利亚有何区别。我只想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人,他叫李鸿章。那时候他的无助与压迫想来也不比贾法里少吧。

还记得初中学历史,读到清末年间大多愤愤不平,李鸿章跟着慈禧太后签下多少不平等的条约,怎么可以这样,我泱泱大国怎能如此懦弱,现在想来还真是惭愧,不懂装懂以及知识的浅薄使我们对他人有了这样的评价。

之后再读中堂大人,才知道他究竟要多坚强才想要撑起整个民族兴亡,他究竟要多舍得才要去一步步签下那些遗臭万年,遭人唾弃的条约。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不读李鸿章,不知爱国为何物,更不会知道,在历史洪荒中,一个渺小的人负重奋力前行时需要多大的勇气。

我们只看到李鸿章的“卖国”,却不曾看到中堂大人的艰难!《辛丑条约》是中堂大人生命弥留的最后一年,年迈的他依然执手签了合约,在会之人,不止他一个,本要签约的庆王被拦了下来,他老人家说“天下最难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后的路还长,这卖国条约,还是让老臣来签吧。”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待他,毕竟时过境迁,历史的洪流还在流淌。

李鸿章的一生,他自己曾这样概括:“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他是一个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如果不是生逢乱世,想必也是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民族英雄。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第一次签字的人不是他,也许他不会背负那么多的骂名。但历史就是这样,如果不是李鸿章,还会毫不留情地选择另外的一个“背锅侠”。

这是他的不幸,这也是适逢其时的每一个中国人的不幸。

所以,当《战狼2》上映后,让大家最热血沸腾的话就是那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是一个民族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以及荣誉感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