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预见未来——改变我学习的十封信》(十)
第10封信——今天的学习,将大大的改变世界。
这么恢弘的标题,你是不是在想——不会是为“世界和平、人类进步”而学习这么高大上的话题吧?
是的。
但又不是。
书信屋断言,如果没有这样的境界,就一定没有精彩的人生。
回顾
之前的九封信,书信屋与和花分享了:
“学习不过是种工具”
“学习能获取无穷的收获”
“学习是为了心智的成长,让自己闪闪发光”
“生命的价值自己去创造”
“意志的力量”
“想象并付诸行动”
“回家后先在哪里坐下,将改变你的人生”
“刻意练习”
“兴趣与自信”
最后一封信,将有怎样的启示呢?
一、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书信屋看到和花对他所传递的每个信息都领会得很好,对他说的每一步都执行得很坚定。
可是,书信屋仍是担心。
他说,很遗憾的是,这样下去,和花一定会在今后的应试学习中失去动力,有一天会中途败退下来。然后会责备自己的意志薄弱,甚至对自己心生厌恶——明明那么有决心,怎么坚持不下来呢?
我们看到和花的学习动力那么大,就算成绩还没起色也在坚持,书信屋是不是杞人忧天了呢?
回到前面的问题,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书信屋说他有弟弟正在读高三,有一个必须考上大学的理由——“想去大城市”,这令他内心坚定。
那是农村人对大城市的渴望,这样的动机虽然不单纯,但能量不可小觑,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无法想象的。
用这种渴望的力量应考,一旦翻过高考这道墙,就失去了目标。
很多学生,不论城市农村,当家长们每天灌输成绩、分数、大学是奋斗目标时,考虑过高考之后他们还有目标吗?
有,狂睡疯玩!
因为家长常说,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怎么玩随便你!
所以,考上大学等于失去目标。
于是每天混沌度日,床以外的地方都是远方,手够不到的地方都是他乡。书信屋称之为“燃尽综合症”,也就是最近热议的“空心病”,也不难想象。
为了教育孩子
我们绞尽脑汁做得更多
可为什么到最后
他们却找不到
自己生活的意义?
日本可能不太一样,中国的学生一般还得在大城市里找到工作、得到户口、买房,这一系列的渴望,能让一部分人继续努力。
有这么一句话让人动容,“我奋斗十八年,才能坐在这里和你一起喝咖啡。”
然后呢?
很多人为金钱而学习,为金钱而打工,为金钱而创业,但这样的人无论学历高低,都很难不随波追流,更别提实现梦想,收获精彩的人生。
书信屋说,在现实生活中,不明白学习如何为人服务、没有具体的目标的人,就无法正确使用学习这个工具来获得成功。
这不是一句假大空的话,不论孩子或成人,我们不应该去建立财富、名望等“结果性”目标,而应该建立“过程性”目标(具体目标),通过持续努力的过程,必然会得到结果。
所以哈佛大学的幸福公开课认为:幸福和成功是两码事。核心目标是我们要建立成长性、人际关系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目标。
二、你的梦想还在吗?
小孩子都喜欢说自己的梦想,一个接一个,可以说出无数。
不知不觉地,什么时候开始他们不再把梦想挂在嘴边,从中学到了大学,多数人到了这个年纪,再也不会谈论自己的宏伟理想了。
可能是因为怕被人耻笑,可能是因为认定实现不了,你问他们梦想,他们会说没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或者我还没想好。
但奇怪的是,毕业多年之后,又开始重新诉说自己的理想。
为什么呢?
因为通过工作和生活的积累和学习,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作用。
当工作无法带给你这种体验时,即使你已长大成人,也无法拥抱理想。
长大后的理想和孩童时不一样,成年人用几年理想的空白期,描绘出一幅和孩提时代完全不同的理想图。
处于这个空白期的年轻人,常会被过来人批评,人不能没有梦想,太蹉跎岁月了!
但书信屋知道,看似没有理想的几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不仅如此,他还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几年的空白期。
因为童年的梦想是美丽无邪的,可能是感兴趣的,觉得酷的,都可以成为梦想,这时候的梦想,大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
这么想,世界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但能实现这些欲望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有一天,不得不舍弃这些梦想。
中学到大学,年轻人失去梦想和目标,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
当成年后,他们发现自己做的事可以对他人有影响有帮助时,梦想又有新的起航。
成年人的梦想是思考自己作为世界一份子,有什么贡献。
而学生时代经历的梦想空白期,其实是探索何为真正梦想的时期。
那为什么会有空白期呢?
是因为大多数孩子从小都被教育成为了自己的幸福而生。无论家长还是整个社会,都在告诫孩子,“为了你的将来,为了全家的荣誉……”
期盼孩子幸福无可厚非,但那些能实现儿时梦想的人,一定是从小就希望帮助他人,励志将来要成为…,让大家都获得幸福的人。
人类只有为了他人着想时,才会有更强大的意志力和行动力。
书信屋认为,这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
比如大人对你说,努力,将来学不好,苦的是自己。
你会叛逆地想,反正是我,不用你管。
而如说,你学不好,别人会受苦呢?
我猜你会更努力一些。
事实上,如果你学不好,将来烦恼的人,不止你或父母,而是将来和你一起生活的人。
那些和你相关联的人,会因为你不断地学习和锻炼,获得益处。
在遇见你之前,我准备了最好的自己。
比如和花以前说过,对农学感兴趣,如果努力学习,可能为解决全球变暖做出重大的贡献,使得无数人获得幸福。
如果没想过有什么重大贡献,但为了将来一起生活的人,
如果你能比现在更体会别人的心情,更真诚待人,更意志坚强,那将来遇见你的人一定会比现在更庆幸与你相遇,就连你孩子的人生,也将会大大不同。
如果你真心领会到这点,发自内心地愿意为了他人锻炼自己,那就能发挥前所未有的能量。
学习时总会觉得孤独,有一天会感到无力痛苦,就像独自在跑马拉松。这就是书信屋担心和花放弃的原因。
那时你一定要想起——你要用学习的成果和收获,让许多人幸福,他们真心期盼着你,你今天的学习,对将来世界的影响,对你周围的人的影响,会比你想象中还要大得多,千万别忘记。
三、什么才是善加利用学习?
1.利用学习的经验来磨炼自己。
2.利用学习的经验来帮助他人。
书信屋认为,这两点本质上统一,只要做到一点,也会自然而然做到另一点。
这与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的观点不谋而合:人生目标应该是成长性、人际关系、社会贡献。
关于帮助他人和社会贡献,书信屋强调要放低姿态。
他举了个例子:
前面提到书信屋曾通过书信,帮助过和花的哥哥从心理上重新站起来,然而,从和花哥哥的身上,书信屋也学到了很多。
以前,他也对帮助人很困惑——让座有可能被拒绝,志愿者活动,有可能时间上不愿意付出。
而且很难分清哪些人需要帮助,哪些人不需要帮助,我们常讨论要不要给路边的乞讨者一些钱,如果给,是助长了不良的风气,如果不给,又怕真正的困难被忽视。捐献也是一样。
但是认识了和花的哥哥后,书信屋被他的坚强乐观所打动——他接纳,并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更绚丽多彩,他跨越了很多人无法跨越的障碍,让他人看到了人类的坚强和生命的可贵。
原来志愿者活动不是帮助“有困难的人”,而应该是受教于这些“比我们更强大的人”,而且课程还完全是免费的。
把立场互换一下:
如果我身体不便,有人跑过来说“让我帮帮你吧”。如果我是个自强的人,我可能会拒绝,因为我有我的骄傲。
但是如果有人来说,“请教一下……”那我一定不会讨厌他。
当我们放低自己的姿态后,对自己、对他人,都会有新的认识。
最后,希望你将十封信全部再看一次,如果之前,你看信都想着为自己,那么请现在就把视角换成“为他人”,那你一定有许多新的发现。
还记得第一封信的背景吗,和花想去打工赚取更多的零花钱,她的父亲不允许,但并不是担心影响学业,反正那时的成绩也没什么好影响的。
为什么呢?
现在能明白了吧?
那时和花只想着自己,一心赚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了赚钱,出卖了自己的时间,以自己为中心只想着自己的欲望。
这样无法获得幸福,从这个原点出发,能学会的只有——赚更多的钱,付出更多的时间。(很多人是这样想的,“穷爸爸”的观点)
如果当时想着,能获得什么成长,努力工作会让更多人幸福,就没问题了。
和花的爸爸满意她现在的答案。
根据约定,和花可以打工了!
和花却说,考进大学之前,暂时不想打工。
后记
历时两个月,这本神奇的、打破常规观念的书终于分享完毕,Zoe并不是简单摘抄或整理,而是先拆书法输入再输出,对整本书的每个章节,都进行了思考、解构、拓展和深化,所以有很多案例和心得加入,如有不妥,请大家指正;如有共鸣,欢迎探讨。
其实,不是把书丢给孩子看,就能让孩子“端正态度”“迫不及待”地学习,而是家长需要先“端正态度""迫不及待"地自我调整。
好了,“礼物”已送达,带走多少,则是你的选择。
感恩关注,感谢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