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涂满了苦的底色,我们却把它浪费了
有时候,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懂你,而是你在说着你的经历,我却惊讶的像在看电视剧。
有一种小孩的童年,看到别家小孩吃2毛钱的雪糕,也好想舔一口,尝尝那是什么滋味,这种待遇却从来没在他们身上发生过。
在那些小孩的童年里,一件花裙子、一件玩具、一双跑鞋都是让他们心心念念整个童年的心爱之物。求而不得的东西总是美好,甚至今天回忆起来,他们心里还是揪心的遗憾。
而我的童年,从我有记忆起,吃什么玩什么都是随便挥霍。从来只有被我撇在一边的玩具、吃不完的零食、穿不完的衣服。
贫穷真的跟我不熟。很小的时候我们家也住过简易房。可从我有记忆以来,就没有尝过穷苦是什么滋味了。
而贫穷和苦难离我并不遥远。我对它的概念,大部分都是通过身边人的口述。
还记得我老爸讲过,他高考前复习阶段,工厂的工作还不能丢,只能每晚复习到后半夜。深冬的夜里下班晚了,他骑着自行车一个不小心掉进了水沟,身上的衣衫本来就单薄,还结了冰,懊恼中顶着刺骨的冰冷,骑回了家。到了家赶忙在炉子边上烤着没有知觉的双手,一边发抖一边看书。那时离高考就剩一个月了,不敢怠慢一时半刻。
我小时候1、2岁时,全家还住在简易房。临近过年,奶奶要回农村去看姑姑,家里日子过得紧,爸妈刚工作不久,工资还很低,火车票钱没凑够。大冬天的爸爸穿着一身潜水服,下海捞了一些鱼虾去卖,终于凑够了火车票,还买了一大堆吃的用的给姑姑。那时的爸爸是年轻的大小伙子,血气方刚,冻透了也不在意。
我妈小的时候家里兄弟姐妹五个,作为大姐,她上学的时候心思都不在课堂,而是担心着下地干农活的姥姥。姥姥本来腿脚就不好,干活也比别人慢一些,有时别人的稻子都收完了,眼看太阳落山,她的稻子还差一大截。常常,他们兄妹几个下了课都要跑去帮姥姥收稻子。
可对于我来说,没有亲身经历过真正的苦难和贫穷,所以我还是无法感同身受。
直到我长大,都一直认为富足是理所当然的。要吃有吃、要喝有喝就是应该的,很少会去想它背后,是经历了一代人的牺牲所创造出的。
连同我的父母也一样,认为只有快乐值得歌颂,他们苦尽甘来,穷尽所能的为我创造各种丰厚的物质。抖落曾经苦的味道,拥抱那个时髦的、光鲜的新世界。
人们选择性的忘记,只想记住生活中美的、好的事物。逐渐习以为常,好像这种生活与生俱来,它来的理所应当,我们也心安理得接受。既是选择性忘记、也是无知性忘记。
苦和甜本来就是夹杂在一起的。
张爱玲能在24岁的年纪,写出轰动全城的小说,跟她的身世离不开关系。从小经历父母离异,被继母和父亲赶出家门,投靠母亲被母亲嫌弃累赘,大学学费母亲又不愿资助…24岁的她经历了普通人34岁也经历不完的事情,骨子里生出了一种凉薄和剔透。
生活给了她素材,如果是别人,可能最多写个家长里短的畅销书出来。可张爱玲是天才,她把人性看的一针见血,才促成了一个伟大作家的诞生。
苦难和贫穷向来都是一笔财富,聪明的人,化悲痛为智慧。好的写作者、好的音乐家,都是对苦难和贫穷生出敬畏,遍尝人间疾苦,才参透人生智慧。
有的时候我们身上的一些光环让我们漂浮了。我们觉得我们受了良好的教育,拥有了独立的思想,生活光鲜、有人羡慕。
我们不停的鞭挞着自己,奋力向前,成为人生赢家。可夜深人静时,也会感慨,一切都是那么虚无。
人们往往对失败、受挫、低谷、不得志避之不及,却不知道,这些背后孕育出的巨大能量。追根溯源,我们几乎忘了,我们吃过的苦、受过的罪涂抹了生命的底色,是最原始的财富积累。
苦难和贫穷,它默默的在经历他的人心里滋生出力量。它让人清醒,在快被欲望吞噬前,保持冷静;它让人简单质朴,满足于眼前的一碗青菜稀粥的温暖;它给你一颗慈悲心,对广褒的大地、苦难的苍生心系牵挂;它给你一个好的心态,知道受苦是人生的常态,哪怕命运变迁,也能欣然接受。
苦经过时间发酵,刻入你的骨髓缝里,给你烙上勤勉踏实的标签,带着它你一生都会过的踏实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