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他的前半生平平无奇,后半生积善行德逆天改命
一个人生下来的命运是注定的吗?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很多人。
对于“命运”的问题,一直以来不少人争论不休,有些人觉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也有人认为“我命由我不由天”。
其实,在明朝的时候,一个名叫袁了凡的人就曾经被这个问题困惑过,但是不久后他就解开了疑惑,并将自己关于“命运”的心得全部总结下来,写下了一本书,叫做《了凡四训》。
在《了凡四训》成书的200多年后,曾国藩因为看过此书而将自己的号改为“涤生”,这个名号取自于袁了凡之语:“‘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并将此书列为子侄们的必读书目。
之后,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胡适将此书奉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了凡四训》的影响不仅存在于国内,并且影响到了东亚其他国家,日本的“经营之神”稻盛和夫遇见了《了凡四训》,并从中顿悟到了人生。
如今,《了凡四训》依旧畅销,它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帮助这些人改变命运,获得成功,而这些受到裨益的人群又将此书进一步宣扬。
就连中央电视台,也做专门过节目《了凡家风》,将此书专门推荐。《了凡四训》到底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居然能够受到如此多人的推荐?
从今天开始,小编就和大家一起共读《了凡四训》,让大家能够从中了解到关于“命运“的真谛,从而过上更好的生活。
请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思索以下三个问题:
对于“命运“二字,你是怎么看待的?
读了此书以后,你对于“命运“的理解是否有改变?
读了此书以后,你决定如何去做?
今天这一期,小编为大家共读《了凡四训》的第一部分:立命之学,让大家对于“命运“有新的认识。
进退有命,迟速有时
在《了凡四训》的“立命之学“这一部分中,在开头,袁了凡以自己为例,讲了曾经的一段经历:
在他小时候——那时候他的本名还叫作袁黄,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于是袁黄的母亲让其放弃科举,改行学医,将来能混得一个饭碗。
不久后,袁黄便在慈云寺遇见了一位姓孔的老人,那老人为袁黄算了命,说其将来会当官,还将袁黄哪一年考试会考第几名,哪一年成为廪生,哪一年当上贡生以及哪一年辞官回乡都算得清清楚楚,顺便还算出了两个袁黄不太愿意听到的事情:
一是他终身无子,二是他会在五十三岁那年离开这个世界。
从那以后,袁黄身上发生的事情都奇迹般地和孔姓老人所算的结果相合,这让袁黄不得不信这世间真的有“命数“二字的存在。
就像袁了凡在书中所写: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袁了凡自己相信了命数,不再对于命运有什么强求。
而这一切在他遇见云谷禅师以后有了极大的改变,袁黄在和云谷禅师交流了“命运“了以后,深知”命运“其实是可以改变的,这些也就成为后来《了凡四训》统领全篇的思想纲要。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云谷禅师关于命运二字,阐述的第一点便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其实通俗点来讲,就是我们每个人要相信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来改变的。
这是思想上的根本转变,一定要去掉命中注定的固化思想。在书中袁黄因为对于孔先生所算的命数坚信不疑,所以对于人生也没有什么大的追求。可是云谷禅师则告诉他:
“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
云谷禅师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说在这世界上,只有凡夫俗子才会有所谓的命数,非常非常善良的人,命数很难困住他。
换句话说,认命的人,这辈子注定只是凡夫俗子。
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些在行动之前,一定要树立起自己能改变命运的信心,就如古话所说“我命由我不由天“,当一个人从被动认命变成主动地改变命运,领悟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他的人生才会有真正的改变。
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在坚定了人可以改变“命运“的思想后,云谷禅师告诉袁黄,该如何通过自己来改变命运。
袁黄向云谷禅师说了孔先生给自己算的命数,并且从六个角度的过失来分析了自己没有子嗣的原因,并认为自己福德浅薄。
而云谷禅师则告诉袁黄其福德浅薄没有子嗣,但是可以做善事积德来培养自己的福德,并且告诉袁黄既然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那就要彻底扭转过来。一定要积德,对人宽容,和气慈爱,保养精神。
最后,云谷禅师对袁黄说: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在认识到如何改变命运以后,一个人就如同得到了新生,他不再为过去的命数所禁锢,超越固有命数,决定自己的命运。
在听了云谷禅师的说法以后,袁黄醍醐灌顶,将自己的名号“学海“改为”了凡“,意思便是证悟了关于创造自己命运的深刻道理,不想像反复一样被命运束缚。
云谷禅师和袁黄的对话,不仅告诉了袁黄一个人的命数是可以改变的,同时告诉袁黄一个人的命数是靠自己的心来改变的。
为何说是“心“?
虽然在书中,云谷禅师告诉袁黄,他是需要行善来积累自己的福德。但是行善只是传递自己心灵的行动,并非目的。
云谷禅师之所以让袁黄行善,是因为袁黄意识到了自己先前的种种错误,而他行善,正是让他改正从前错误的一种方式,只有诚心行善,才能真正达到改变命运的目的。
当一个人做善事抱有功利心的话,今天做一件,明天就停止,那么没有达到真正行善的境界,就难以达到成功的目的。
所以当面对如何改变命运这个问题的时候,如果只是回答“行善“就有些太浮于表面,《了凡四训》所要传递的是,一个人想要真正改变命数,更重要的是,他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只做好事,莫问前程。
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当了解如何改变命运以后,改了号的袁了凡在佛前忏悔,而他的命运也渐渐地和孔先生的测算偏离:
他参加礼部的考试,考了第一名,和孔先生算的第三名有差池。
也因为此,袁了凡更加小心地反省自己,自律地生活着。
后来,袁了凡又发愿做善事三千,只求得一子。当三千善事还没有做完地时候,袁了凡就有了儿子天启。
从那以后,袁了凡就更加用心地做善事,他每做一件善事,就会记录下来。然后他又发誓做一万件善事,希望能够中进士。
果然在三年后,袁了凡就中了进士,当上了官,他为此专门准备了一本簿子。起名叫做《治心编》,讲每天行善、犯错都记录在上面,晚上上香和上天禀报。
尽管如此用心,可是袁了凡的夫人还是愁眉苦脸,觉得袁了凡的一万件善事可能没有尽头。
恰好,那天晚上袁了凡就做了一个梦,梦见天神对他说只要他能够减少当地老百姓交粮的数量,这件事就抵得上一万件好事了。
造福了百姓的袁了凡本应该在五十三岁寿终正寝,却在五十三岁那年平安度过,在他六十九岁那年,袁了凡深刻领悟到了命运是自己能够改变的道理。
于是,袁了凡将自己对于人生、命运的领悟写成了一本书,并告诫孩子: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这就是袁了凡教育孩子的“立命之学“,立命其实就是要创造命运,不被命运所束缚。
而命运就是由心而造,心在哪里,命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