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会讲故事的职场高手?
社交中,故事能调和气氛,拉近你与别人的距离。
面试中,HR会通过你通过你讲述的过往故事中考评你的潜能。
管理中,讲故事于情于理更能打动团队成员。
此外,工作总结、项目汇报、写文章、做演讲,故事无所不再。
讲故事的能力可以称之为未来越来越重要的软实力。
如何成为一名会讲故事的职场人?职场高手大多是会讲故事。无论是带团队还是做销售,简简单单的小故事带来的效果远远胜过所谓的大道理。
然而,也有些人硬是把故事讲成了事故。就好像,面对一堆好食材,有人最后水煮盐炒,做了份黑暗料理。
曾经有位失明的老人坐在路边乞讨,他的面前放了一块纸板,上面写:“我是个盲人,请帮帮我。”然而人来人往,大多数人只瞄了一眼就匆匆离开。后来,有个路过的女孩停了下来,把“我是个盲人,请帮帮我”这几个字画个大叉,然后翻面,重新写了一段话。随后奇迹发生了——经过的路人,看到纸板上的话,再看一眼老人,纷纷掏出钱来。女孩写的是“这真是美好的一天,可惜我看不见”。
“我是个盲人,请帮帮我”,是一种科学的逻辑,冷冰冰的,不带任何感情。“这真是美好的一天,可惜我看不见”,是一种情感的故事,带着温度,触动人心。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都知道讲故事很重要,但当我们想讲个好故事的时候却觉得像挤牙膏一样难?这个难题怎么破?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好故事的核心要素和讲故事的两个技巧。
如何成为一名会讲故事的职场人?什么样的故事才是一个好故事呢?
《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是“关于虚构和真实的人物或事件的娱乐化叙述”。百度百科的定义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按照这两个定义,下面这段话就是一个故事。
“我和我的夫人坐在火车上,吃着火锅唱着歌,特别高兴。然后我们看着窗外的风景。再然后,我们又一起喝了红酒。”
故事讲完了。但是,很平淡无聊。为什么?因为它就是我们最生活的日常,有点像流水账,没有可以打动人心的东西。
这样的故事如何出彩呢?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说精彩的故事需要“冲突颠覆生活”。刚才的故事,按照这个定义加工一下就变成:
“我和我的夫人坐在火车上,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就被麻匪打劫了。”
这样一改,是不是有了听下去的愿望?你可能已经看出来了,这就是电影《让子弹飞》的开场。它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日常生活要素如何找到这些“冲突颠覆生活”的点,进行再创造呢?
其实隐藏在故事里的内在逻辑,都有一张大同小异的相似脸孔。被称为“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 许荣哲说讲好一个故事有七步:
比如白岩松在中国整合医疗大会上的演讲《整合与医德》
接近100年前,协和招生招的生很少,其中一个考场在上海,福建的一个小女孩就是要当医生。去了上海考试,最后一科考英文,协和对英文要求极高。她答了几笔,考场里面的一个女生晕倒了,抬出去。没想到这个考生放弃了自己的考试,出去救助这个女生。等她救助完女生,考试已经结束了。她没有任何怨言,明年再考吧,走了。但是监考的老师看到了这个过程,把这个过程写给了协和。协和调看了她前几科的成绩,最后决定招他,因为她拥有当一个好医生没法教的最重要的一个“德行”:宁可牺牲自己,也要照料别人。这个福建女孩的名字叫——林巧稚。
短短250个字就利用了七步故事法把这个不算新的故事讲成了情节曲折、情感动人,细节丰富,主题鲜明的好故事:
将以上七点进行合理编排,整个故事更加完整精彩,逻辑更加丰富,主题也更加鲜明了。
我们讲话总希望把所有想法全讲来,生怕有遗漏。但细节太多,很难做到。所以我们在表达时很自然地把信息抽象化。通过提炼,让想法尽可能表达全面。
比如表达“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可能会说:今天全世界的污染非常严重,陆地上全是垃圾,海里全是塑料袋,空气也越来越糟糕。
讲得对不对?对。但却很难给大家留下什么印象。
如果聚焦到细节,可以说:
我在过去一年去过很多地方。在城镇旁边的郊区,我看到孩子们每天放学,都要花10分钟的时间,穿过一大片臭气熏天的垃圾场。在一艘轮船上,我看到一群学生在解救一只刚刚打捞上来的海龟。海龟的鼻孔里,深深地插进了一根12厘米长的塑料吸管。
这些信息很局部,细节产生的画面感,却很容易印在别人心里。读者也一定会明白,你想表达的重点。
所以,我们讲故事需要找到大家感情共鸣的点,用细节在对方的感受里切开一个口子,把想传递的感觉塞进去。来自细节的感受,一定会在读者的心里生根发芽。
我们在日常表达中,往往习惯“正向叙述”,比如由表及里,由上到下,由因到果,由前到后等。“正向叙述”很常见,但感染力有限。如果采用物像重组的方法则会别有洞天。
比如,我们到沙漠旅游可能会说“沙子多好壮观啊”,而王维却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面上看,它只是描绘了两个画面,一个大漠,一个长河。拆开看没什么,但两个画面拼到一起,人们大脑里便激起一种前所未有的镜头。这时打动你的画面组接,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感觉。
物像重组可以有两种方式。
一是全景+特写,即先描述全貌,大背景、大事件、大影响,然后迅速切换到某个具体的局部上。
“生活不只有功名利禄,还有很多美好、纯真、浪漫。”
高晓松这样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诗是特写,远方是全景,二者拼接重组后,感染力就强多了。
二是相似物组接,创建一组情绪相似的画面。
奥巴马当年竞选时说过,“我们的事业不是华盛顿高墙下的蛋。它起源在得梅因的后院,在康科德的起居室,在查尔斯顿的前廊”。
这几个都是美国的地名。意思是,人民才是国家事业的起点。后院、起居室、前廊,就是一组情绪相似的画面。连续的排比,给读者强烈的共鸣。
一是学会和坚持积累。
乔布斯说:好的艺术家复制,伟大的艺术家借鉴。讲故事,就像拼积木。手里的零件越多,拼出的东西就越丰富。
最好的故事当然是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故事。但如果没有,就要善于收集,需要日积月累的主动意识。我们也可以在手机或电脑里建立一个文件夹,专门收集好的故事和金句。
二是锻炼多维视角。
普通人思考问题,大多就事论事,只看一个点,这叫一维视角。视野开阔的人,在一个问题中还能看到其他相关的点,比如利益相关点、过程相关点,这是一个面,这叫二维视角。辩证思维的人,会从正反两方面看待问题,有积极消极、内部外部。当找到无数对立面时,就能360度无死角地看待问题,这叫三维视角。有智慧的人,还会站在时间、空间的维度看待问题,即可追溯其本源,也可观察其当下,更可远眺未来。这种可以在抽象和具象之间自由切换的思维能力就是四维视角。
当我们学会了搜集故事,应该打开心态,让视角多维,帮助我们设计一个好故事。
如何成为一名会讲故事的职场人?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为什么讲故事好难啊!?
那是因为从认知心理学层面看,我们的大脑有两套思维系统,一套是理性,一套是感性。最初的故事,产生于右脑的感性感受。但当我们集中思考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时,调动的是左脑。这就形成了一种自相矛盾,我们逼着左脑,做右脑的事。左脑并不擅长,怎么办?它的逻辑性很强,很善于总结。于是,它观摩了大量由右脑灵光一现产生的故事,把这些故事的规律加以总结。这些归纳固然有效,但左脑不是右脑,它难免会丢失一些维度。
所以当我们学习了讲故事的方式后,自己还要不断地打补丁,多多掌握公式之外的技能。这些技能不是明知识,而是暗知识。它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所以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讲故事的高手,需要终身的修行,不断地学习、探索、超越。
- 作者简介:颜如玉,教育工作者,个人成长教练,用文字记录生活,用心灵感受生命。
- 个人微信公众号:颜如玉的理念世界
- 个人微信:butterfly3210(添加好友请备注:简书知音)
遇见你,一片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