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着,把自己活成“原创”

2018-06-13  本文已影响0人  一直在路上yue
存图

看到笑来老师20年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比很多人多了2300个工作日,人生密度是大多数人的1.459倍,取得的那么多成绩也是必然。

每天都要成长,每天都要进步——这是他的工作,反而不成长不进步便觉得没意思。很多人觉得这是对自己狠,可这哪里是狠,分明是爱惜自己啊。同样的时间,越年轻,生活密度越大,以后的生活质量越高。

践行才是真正的学习与创作。讲道理的人很多,实践的人很少很少。

去年很流行的话:

纽约时间比加州早三个小时,但不意味着加州变得很慢。

有些人22岁就毕业了,可等了5年才找到稳定的工作。

有人25岁就当上CEO,却在50岁去世。

也有人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

奥巴马55岁退休,特朗普70岁才开始总统生涯。

诚然,世人有着自己的时区。

周围的人看似走在了你前面,也有人在你身后。

但每个人在自己的轨迹上奔跑着,在他们的时区。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

他们在他们的时区,你在你的。

生命就是等待着正确的时间点,然后行动。炒股亦如是。

所以,放轻松。

你未曾落后,也从未领先。

在你的时区里,一切都非常准时。

记得当时看完之后释然了许多,因为着急想要有所为而引起的焦虑感一下子荡然无存了。安慰自己,川普都70了才当的总统,你还年轻,怕什么来不及有所为。

日子一天天过,发给我这段话的小伙伴生活依旧那样,丧的时候想想这些话便很快原谅了自己:“我没必要跟别人比较,我活在自己的时区里。”

回过头来才发现这些话根本没用。川普是70岁突然当上了总统吗?同龄人当上CEO却在50岁去世的概率又有多少……等等,为什么不盼着别人好?为什么要做个精致利己主义者?

年轻时的观念与选择,对以后的生活有莫大的影响。年龄越大,为选择的错误付出的代价越大,能翻身的机会越小,所以会有人认命,这时候说“我就处在自己的时区里”,什么意思?更有什么意义?

20几岁,不是个享受的年纪。大脑活跃度最后阶段的高峰期,应该尽可能的学习、成长,而不是可怜自己、心疼自己,找个轻轻松松的工作一辈子。

潇洒姐的“趁早”,萌姐的“异类部落”,连叔的“下周很重要”,辉哥的“每日微习惯”……无不在诠释人生密度的重要性。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但很多人活着活着就一不小心把自己变成了盗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