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过程
文/宁静致远
问:
宁静老师,感谢您在上一期读书会时分享的《一个人不要怕》,我在阅读时读到第52页,关于思维的运作和特征,感觉作者对于思维的理解是负面的,但在我自己的理解里思维是一个中性词。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因为书中谈到痛苦,我们无法挥别痛苦,这是由于处于这种状态下,思维所呈现的运作会如同书中所说,因此被认为是负面呢?换个角度而言,我们在积极状态下,思维应该不会再具有那五个特征呢?不好意思,我对这一章节看得不太懂,有劳宁静老师点拨,谢谢!
答:
谢谢这位书友的发问~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宽慰地笑了,因为只有思考才能寻求到解决的门道,而非靠上帝保佑,上帝很忙,顾不上咱们了。
上期读书会,由我导读了二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和《一个人不要怕》。当初荐读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将书本比做一颗石头,投入书友的心湖,让动荡不安归于平静,让平静再掀涟漪。
第三期线下读书会结束后,见到参加读书会的书友或多或少对我的分享中有认同,有获益。由此,我为自己任性的行为找到了孵化的基地;直到书友的发问,让我沉默羞愧自己的自大,粗糙,不曾顾念他人,自检此番举行有点放肆并且无法无天。
很抱歉,我还是按照自己浅薄的理解,用家常的,带有自己标识的认知来谈“思维”,谈“痛苦”。
思维,是中性词。思维,是知识,经验,创意,想像,习惯,等等运行下所形成的一种模式;思维,是无形的。思维,有等级,有强弱,但任意思维都不带情感色彩。
痛,分二种。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内在的。
外在的痛,表现为可视的伤口流血化脓发炎溃烂,可通过包扎敷药切除缝合吃药等处理方式,让痛减轻治愈,让伤口长出一道粉嫩的肌理。
内在的痛,是通过参予或未参予的行为所留下的一道软伤,也可称之为阴影。鳏寡孤独,缺失残,死别离,都是痛的种类。
外在的痛,多为自带;内在的痛,多为思维模式下的自动生成。
痛的后果是苦。痛,如同藏在指头的一根刺,动一动,都会让心哭出血来。没有任何一种痛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什么事,都有其特定的内质,这种内质就是事物的规律性。痛定思痛,才是最好的补偿。
有些领悟,必须靠经历来成全,靠时间来验证。一切终将过去,所有痛苦也定化为时间的灰烬!
生命中,必有痛苦,我欣然坦然承受~这也是我思维模式下过自己不惭愧,不遗憾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