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者 教师——学习设计师
转眼间,暑期的互+学习已经过半,在这一段时间里,我随着各个教育专家的引领,一点点的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今天,听了花洁老师的《从教师到学习设计师》让我又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着自身的职业。
花老师提出了三点教师发展的方向:第一,要思维的深度而不是手指的力度;第二,要人适其事而非人尽其事;第三,要学习设计而非学习工具。如何做好这三点,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只将自己的能力停留在课本里,我们不能只要求学生学,而放弃自身的学习。不能说我们讲个《论语》就只了解个孔子,只要求学生背一个书下注解,我们在让学生广泛阅读的时候,还要一起探讨孔孟之道,探讨颜回,探讨自贡,把这一系列的内容穿成一串,学生学,教师更要在学生学习之前学。注重学习的广泛性。我们要做到多读书,读好书,还要读一整本书,读相关书,将知识系统起来,造就我们思维的广泛性。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思维的发散性,比如在讲材料作文时候运用思维导图,在导入课程时候的发散性提问……当学生把思维一点点打开,我们才能顺着这个洞口去摸索,去深度的探究,这个过程才是一个惊艳的体验。
古语云“人适其事,事得其人”做自己适合去做的事,事情便很好处理。这句话放在学生的身上,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但是不同的学生身上都有各自的闪光点,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尊重,去挖掘,去使其成长!花老师举了一个会画画孩子的事例,这也让我想到了我们班级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口齿笨拙,做事很慢,可是她做事情认真,同花老师举的事例一样,绘画天分很高。开始的时候,她特别不喜欢上语文课,因为她总是感觉自己跟不上其他孩子思维的速度,刚要想好要说什么,其他孩子已经脱口而出了。后来,我也给她了一个小任务,就是在每一节新课之前,让她把对新课的自身理解总结一个中心,画出一幅画,去引导其他同学思考,去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这个时候,她就从一个学习的吸收者转变成了学习的传播者,自身也增强了对语文学科的爱好。当然,正如花老师所说,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孩子们是存在着差异性的,我们应该尊重这种差异,有梯度有层次的进行教学。
最后一点,要学习设计而非学习工具。教学工具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我们真正要掌握的是如何将这些工具的运用运用于学生更好的学!学生更好的学才是我们的目的。那么设计学习才是真正考验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能力。我们每天都在围绕教学设计,然而教学设计并不是一种固有的模型模式,而是需要我们用热情和激情去创造出来的,是我们需要创造性的同时又是严格的遵循教学法的方式推进课程的进行,是我们在每天推进课程进行的同时不断的去审定自己的过程与方法,是要求我们坚持不断学习提升新观念、创造新素养的过程,这才能让我们真正的跳出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架,用正确的姿势去学习,去教育。
学生——学习者;教师——学习设计师。我们与学生的根本区别在于我们的设计,这就更加要求我们持续不断的学习,发现自己的学习信念,用热情和激情去研究、去评估、去发掘、去拓展去与时俱进……如此,我们才能与学习设计师更近一步吧!感谢互+平台,感谢兴成长计划,让我对教师的行业能够又一次深度的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