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小人物的生存理念
许三观是城里普通的送茧工人,他用八角三分钱娶了许玉兰为妻,有三个儿子。十一次的卖血经历,见证了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即普通中而又不失高尚,嘲讽中而又不失幽默,炎凉中而又不失温情……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一层又一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节设置,一道又一道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不愧是大师之佳作。
余华先生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静言思之,确实如此。余华先生的作品都是在努力地还原人们最真实的生活,比如《活着》、《兄弟》等。
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先生以小见大,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紧凑鲜明的框架,衬出其高超无比的驾驭文字之功力。从细微之至的家庭温饱问题出发,将一个工人阶级的小人物的毕生追求描摹得淋漓尽致。
从许三观十一次的卖血经历中,含蓄而又明确地表现出了,小人物的生存理念。
1.简单。
可以说,整本书是许三观的一部人生磨难史,不同年龄阶段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绝境困境,但无论如何,他的人生基调总是是简单无杂的。
一开始,早已到了成婚年龄的他却没有娶妻,他并没有像现代人那样提着高要求去找对象,而是高高兴兴去卖血,拿到35块钱,买了烟酒,厚着脸皮上门提亲,凭着溜嘴皮子,称心如意地娶到了“油条西施”许玉兰。
也许,我们会认为,这样的婚事也太随便、太简单、太任务式了,但是许三观可不这么认为。
他为人淳朴老实,追求简单。不求洋房别墅、山珍海味,只求有一个温暖的家,不求腰缠万贯、绫罗绸缎,只求家人温饱、一生平安。
2.乐观。
在闹饥荒的那几个月里,城里遍地哀鸿,一片萧条,漫天嚎叫。许三观全家吃了整整57天的玉米粥,个个饿得面黄肌瘦、手脚乏力。
许三观为了给家人解解饿,想出了“用嘴炒菜”的极妙幽默之法。每个儿子在他的生日上磕了三个响头,他也乐在其中,将苦难全都抛之于脑后。
看似笨蛋的做法和笑点,实则充满了睿智与乐观。
无论日子多么难过,他都直面人生苦难,毫无怨言,以乐观豁达的火热精神,缓缓融化困境的冰块。
3.宽容。
虽然许三观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注重血缘关系,残余有仇必报的小农意识,但他本性善良,本心宽容。
当他得知他当了九年的乌龟时,他虽生了几天的闷气,但最终还是选择原谅妻子;当一乐因没吃到面条而离家出走时,他还是背着他走到了胜利饭店的门口;当何小勇需要一乐去叫魂时,他不计前嫌地教导一乐去救人……
一位知名的作家曾说过:“人生在世,一共有两颗心,一颗在跳动,另一颗去宽容。”
宽容即是美德,人人都会把宽容挂在嘴边,但又有几个人能够像许三观那样,不计前嫌地去宽容他人犯下的过错,去宽容他人对自己的伤害?
4.坚韧。
一乐得了肝炎,病情严重,送去了上海大医院治疗,费用昂贵,于是,他决定一路卖血去上海,凑钱给儿子治病。
那时正值严冬,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此行路途遥远,基本风餐露宿,他衣着单薄,寒风交加,却依旧踏出脚步,不肯退缩,毫无怨言。
他说:“我五十多岁了,做人也做够了,可一乐还年轻,没娶老婆,还没有完完整整地做过一次人。”
许三观一心救儿,即便身体越发虚弱瘦黄,他也坚持隔三差五就上岸卖血,结果导致血压过低,住院输血,差点丢命。
他的文化水平低于大多数人,社会地位也卑微许多,但他能够坚韧不拔地为自己心里的理想小生活而努力去维护。他的追求不高,家人团聚,温饱平安,便就知足了。
确实,钱财乃身外之物,散去总会归来,但是人命则不同,走了便是走了,不会有佛曰的轮回转世。
在许三观这个小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存理念的永恒光辉。
回顾当下,在飞速运转的功利性社会中,大部分的人都被无形之力鞭挞着不断向高处爬去,一生都在向往和追求钱如流水的奢侈生活,却忽视了最基本的生存理念,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
有理想有目标,是值得鼓励的,但前提是要符合实际,空想主义是绝对行不通的。而在追求的过程中,无论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简单、乐观、宽容和坚韧的生存理念都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