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读书笔记
2020-03-11 本文已影响0人
十年一觉扬州梦_a7f1
第五章 天 地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偏爱,纯任万物自然生长,既不有所作为,也不经意创造,因此它对于万物的生生死死,好比祭祀时所用的草扎成的狗一样,用完以后,随便抛弃,并不去爱惜它。
同样的道理,圣人效法天地之道,把百姓看做刍狗一样,让百姓随其性发展,使他们自相为洽。天地之间,实在像一具风箱一样啊!没有人拉它,它便虚静无为,但是它生风的本性还是不变的,若是一旦鼓动起来,那风箱就汩汩涌出了。天地的动或静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常以自己的小聪明,妄作主张,固执己见不肯相让,实在说来,言论愈多,离道愈远,反而招致败亡,倒不如守着虚静无为的道体呢!
引语:
一、老子一贯的道观:道为万物之上,其运行时,无私有公正,站在中立的立场来说,道似科学之铁面无私,毫无人情可谈。
二、老庄认为:道对万物皆有仁。
三、庄子强调人类的真爱,优于孔子所说“局部的人伦之爱”。
四、大道是不能称述的,大辩是没有言论的,大仁的仁爱是无心的。因此,道要是称说了就不是真道,辩要是有了言论就不是大辩,仁要是固守一方就不是真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