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不能说“节日快乐”?探究清明节的前世今生,祝你快乐!
马上就是清明节了,你收到“祝你清明节快乐”的祝福吗?你的反应怎么样?是不是比较恼火?据说,清明节不是不能说“节日快乐”吗?
近年来网上一直流传着这样的“禁忌”:清明节不能相互祝福。理由是:人们过清明节,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是扫墓祭奠,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在这样一个严肃的节日,祝福别人“节日快乐”,会让人觉得不快。
对此说法,也有网友表示并不介意,“这是一种节日祝福,初衷是好的,也没有恶意,可以理解。”
那么,问题来了,清明节到底能不能祝福节日快乐?
笔者认为:清明节不能祝福节日快乐的看法,是不对的。清明节除了前述祭祖扫墓这项庄重肃穆的活动与“快乐”不搭边外,清明节的内涵还有很多,绝不止这一项。相反,清明节的活动有的很快乐。
下面,让我们我们对清明节的内涵及历史了解一下吧。
清明节在古代具有浪漫而久远的历史。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和上巳节,原是迎春之节。上古时,先无清明节之称。古俗在夏历三月八日(巳日)举行上巳节。近代所谓清明节,盖起源于古老的上巳节和寒食节。清明节的名称,一说与新春天气物侯有关。明代的《历书》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在上古华夏,上巳节,是迎接春天到来,迎接新生命复苏的欢乐节日。人们在此节日祭祀高媒神,举行踏青、祓禊(临河洗浴)、野合等迎春活动,其俗由来甚为久远。
寒食节也在农历三月。寒食节前后绵延2000余年,曾是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周朝时,寒食节期间举国禁火。禁火,正是为了祭祀雨神——请求雷雨之神的降临。周代封国,各国最重要的宗教场所是神社。周代天子国都有大社,各个封国中也都建立有国社。神社中立有长年不灭之火坛,此即本义的“社火”。为了祈雨,要熄灭神社祭坛上已经燃烧经年的旧火。直到寒食节的祭祀完成后,才能添加薪柴,重新点燃新火。在改火和禁火期间,举国不能火食,只能吃事前备好的熟食(即寒食),所以这段停火期间也叫寒食节。
古代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气本来时间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毕,到清明这一天就要换新火,以柳条或榆木乞取新火。这样清明节与寒食节自然相接而融为一体。明清后,寒食节一名乃为清明节所替代。
若按时间先后排序,古代迎春的三个节日是: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
唐宋以后,上巳节废,明清以后寒食节废,只有清明节集三节于一身,成为中国人迎接春天到来的代表性节日。
寒食节及上巳节本来都不包括扫墓的风俗。上巳节的欢乐以及寒食节的禁忌演变为以扫墓祭祖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性活动?准确时间,典籍中并未见到明确记载。我们所知道的是,寒食扫墓习俗在隋唐时代已经广泛流行起来。
据北宋学者王溥所撰《唐会要》记,唐初民间流行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风气。
中唐以后,寒食节的祭祖扫墓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礼制。故唐人王冷然的《寒食》诗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寒食节祭祖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的蜡祭。
有人认为,寒食节祭拜亡者的风俗,最早的起源,可能与春秋晚期晋文公重耳于寒食日为其功臣、隐士介子推扫墓祭拜的纪念活动有关。此传说我们一会再谈。
自南北朝起,寒食节就出现了从禁火寒食,向娱乐化活动演变的趋势。这些娱乐活动的起源,则可能与上巳节的狂欢遗俗有关。
至隋唐以后,传统的上巳节游戏遂转变为寒食期间的娱乐活动而蔚为大观,包括踏青、插柳,斗鸡,镂鸡子,斗鸡子、打毬、秋千、施钩之戏。
唐宋以来流行寒食节的踏青。孟郊《济源寒食》诗曰:“一日踏春一百回,朝朝没脚走芳埃”。
此外还有放风筝 。古人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有专家指出,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上巳节在魏晋以后消失而娱乐活动融入了寒食节的游春活动。
唐宋时期的“寒食节”,在明清被清明节取代。据《唐会要》,唐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曾经颁布一道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
隋唐宋时代寒食节的传统习俗主要有三项:禁火、扫墓、郊游。到明清时期,寒食节的风俗渐渐淡漠,寒食节的扫墓活动被清明节扫墓活动所取代。
因为清明前的寒食节还是禁火的。因此只有在清明日改火后,才允许启用新火,人们才能到墓地上烧纸上供。所以祭墓之日就集中在了清明这一天。
元明以后,寒食节禁火食冷之俗渐衰。“寒食节”的名称自然越来越少被人提及,而本来是节气名称的“清明”则突显出来。上巳节戏水娱乐踏青的风俗,也被整合到后来的清明节游春习俗之中。清明节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传统习俗的重要民俗节日。
由此可以知道,古代的清明节除了祭祀外,还有浪漫的娱乐意味,初春踏青、娱乐狂欢都是最原始最本真的意涵,清明节快乐!
我们再说说那个广为流传的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19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执掌晋国大国后,励精图治,成为春秋五霸始祖、一代名君”晋文公”后,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
晋文公为了感恩,迫其出山相见,最后迫不得已下令放火烧山。
可是,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用今天的话说,这“寒食节”相当于“忠诚节”。
还有,晋文公在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此后的第2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我们可以认为,这个传说中的“清明”二字在这里代表着老百姓的普遍愿望:政治清明。
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大家之所以相信这个传说并广为传播,也表示着人们对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和渴盼,并且,这种赞许和渴盼,也融入了清明节,千年如一、没有改变。
由此:清明节作为春天最重要节日,其内容十分丰富,既将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糅合在一起,又贴合春天万物复苏、生气勃勃的节气特征,清明节的主题不仅是扫墓,祭奠先祖,还有踏青与浪漫;不仅表达对先人的哀思,更有期盼政治清明、忠诚真诚的朴素盼望。
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明节当我们送去祝福快乐时,恰恰也代表着我们有战胜悲伤、困难的勇气,期盼政治清明廉洁的愿望,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同时,清明节踏青节和扫墓祭祀并列的重要活动。而通过踏青,让人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春天的生机勃勃,希望人和社会如春天一样,给人美好,给人力量。
这样的清明节,能不互祝快乐吗?
祝你清明节快乐!
更祝干部清明、政府清明、政治清明,人民幸福,国家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