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读书笔记摘记

2019-11-27  本文已影响0人  RawHeart心然

读后感:

1,相比《学会提问》,本书的方法更加实用和可操作。

2,容易混淆解释与论证,解释是对已发生事情过程的说明,是关于what;论证是为了捍卫和证明一个观点,可能是未发生、未知的事情,是关于why。

3,要区分批判者批判的动机why和批判本身what正误的区别,二者没有必然关联。

4,愤怒、恐惧、内疚、自负、自卑、希望、渴望、厌恶等情绪影响判断,可以用文字记录情绪化时的思维和决策,稍后冷静再审视和纠偏。

5,民族主义、社会大众观点、从众观点容易左右人的判断和思考。

6,他人所犯的错误.并不会使你的错误回应变得正当。他人的非法行为,也不会使你的非法应对变得合法。如果某行为是错的,它就是错的。错误的行为之间并不会相互抵消从而使其中一种错误消失。

7,稻草人谬误:故意夸大对方的错误,从而更容易击败对方的观点。

8,细节决定成败,批判性思维需要在细微的表达之中寻找其中的谬误和漏洞,帮助拨云见日,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

1,第1章 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不是任凭各种诱惑的摆布,不是轻易受情感、贪欲、无关考虑、愚蠢偏见等的干扰;批判性思维的目标在于做出明智的决定、得出正确的结论。

2,第2章 两类推理

依据前提给结论提供的支持程度的不同,非演绎论证分为好论证和坏论证。逻辑学用强和弱分别描述这两种不同的论证。前提为结论提供的支持越高,非演绎论证越强;前提为结论提供的支持越低,非演绎论证越弱。

3,与演绎论证的前提证明结论不同,非演绎论证(inductive  argument from  analogy)的前提不证明结论,非演绎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

4,任何不能以“真”或“假”衡量的表达都不可能作为前提或结论。任何不能用有效、无效或强弱程度来衡量的表达也都不是论证。

5,从根本上说,论证是为了支持或证明结论,而解释是为了指明某事物的原因、它如何运作或它是如何制作的,等等。论证与解释是根本不同的思考。论证一条狗身上有跳蚤和解释狗身上有跳蚤的原因是不同的思维。论证暴力犯罪的增加也不同于解释犯罪率升高的原因。

6,首先,亚里士多德提出人们会被演说者的比如背景、名声、成就、专业技能等人物特征所说服。亚里士多德称这种说服模式为道德(ethos)。其次,演说者也可以通过与他的听众建立个人联系并运用修辞技巧来博得听众的情感共鸣进行说服。这种说服模式被亚里士多德称作情感(pathos)。最后,演说者也可以通过信息和论证来说服听众,而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逻辑(logos)。

7,有两种论证。演绎论证之可靠与否,丝毫不决定于人们是否真的被它说服了。同样地,非演绎论证有强弱程度之分,但论证的强度仅仅决定于论证的前提究竟为结论提供了多大可能性的支持,而丝毫不决定于听众是否被该论证说服。

8,对于理解论证,首先,要发现结论——某语篇的主要观点。其次,要找出为得出结论而陈述的种种理由,即寻找前提。

9,本章总结 ·推理由前提和结论组成,推理的前提可以不止一个。

·同一个命题可以是一个推理的前提又是另一个推理的结论。 ·推理分为两类:演绎证明和非演绎支持。 ·如果演绎推理是可靠的,就可以证明其结论为真。 ·可靠的推理是前提为真的有效推理。 ·有效的推理不会出现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的可能。 ·非演绎推理不是证明结论而是为结论提供支持。

·支持程度有高低之分:支持程度决定于前提使得结论为真的可能性的高低。 ·支持程度高的非演绎推力较强,支持程度低的非演绎推理较弱。 ·演绎推理和非演绎推理都可能含有未表达的前提。 ·一个推理是演绎推理还是非演绎推理可能决定于未表达的前提到底是什么。 ·如果难以把握文章中的论证,试着刻画其论证结构图。 ·衡平推理既涉及演绎的要素也涉及非演绎的成分,如果是进行量的比较,其衡量涉及演绎推理,如果是对结果的预测,则涉及非演绎推理。 ·最佳解释推理是一种非演绎推理,其目的在于在相互竞争的各种解释中找到对现象的最佳解释,最佳的标准是:解释力、预测力、一致性和简单性。

10,第3章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

与模糊与歧义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就是抽象(generality),抽象的表达也会引起含混不清。

11,本章总结 ·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清晰地思考。 ·引起断言及论证的混淆的有诸多原因,但主要的有:模糊、歧义和抽象。 ·模糊有程度之分,关键是相对于特定的目的而言不能太模糊。 ·歧义是指一个语句有多种解释而且不能断明其中哪种解释是正确的。 ·歧义主要分为语义歧义、语形歧义、组合歧义和指代歧义。 ·过于抽象的断言是指缺乏足够的信息来界定到底它可应用于哪些对象。 ·无论是减少模糊、消除歧义还是运用新词汇或旧词新用,定义都能助一臂之力。·定义主要分为同义词定义、实指定义和分析定义。 ·修辞定义并不是为了澄清意义而是为了表明或影响态度。 ·修辞定义借助术语的修辞力(情感意义)来实现目的。 ·论文写作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运用和体现,要训练和掌握论文写作的技能。

12,第4章 可信性

最后要说的是,记忆像观察一样并不完全可靠,除非我们以可控的手段记录了我们的观察。正如多数人所了解的:记忆也可能具有欺骗性。批判性思维者总要保持如下警觉:他们记忆中所观察到的,也许并不是他们曾真正观察到的。

13,本章总结·缺乏可信度的断言是指它与我们的观察、经验或背景信息相冲突,或者其来源缺乏可信度。·一个断言的初信度越低,它看起来就越不同寻常,一个断言与我们的背景信息越不相符,我们就越应该表示怀疑。·利益相关方比利益无关方更值得质疑。·对信息来源的质疑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质疑信息来源的知识或专业技能,一类是质疑信息来源的诚实性、客观性和正确性。·判断某人所掌握的知识的合理途径是,考量这个人的教育、经验、成就、声誉和职位。·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所做出的判断是最可靠的,但判断所涉及的内容必须是专家所研究的领域,而且该判断与该领域内的其他专家们的判断并不冲突。·主要大城市的报纸、全国性报纸和网络新闻节目一般是新闻的可信来源,但是有必要对从中获取的信息保持开放的思维。·政府影响甚至操纵信息的现象有增无减。·从维基百科或其他机构网站获取的信息会让我们收益,但当我们从不知来源的互联网途径或电台访谈中获取信息时,则更要适度地质疑。·广告不时会骚扰我们,试图向我们兜售商品、服务、信念和态度。由于广告商借助于天才和资源,所以我们做出购买决定前要不断自问:广告中所谈到的产品是否真的会改善我们的生活。广告商关心的是向你兜售商品,他们不是为了改善你的生活,而是为了改善他们自己的生活。 ·电台访谈节目和电视辩论节目一样,都带有自己的倾向性,考验着听众或观众的视听能力。

14,第5章 通过修辞进行说服:常见的修辞技巧

如果这是算术平均数(mean),那就是有所卖房屋的总价除以所售房屋的数量而得到的。这个数字与中位数(median)就不同。中位数是指新房销售的中间价格(一半房屋售得较它高,另一半房屋售得较它低)。还有一种是众数(mode),它与前二者都不同,指的是大多数房屋的销售价格。

15,本章总结 ·说服,就是试图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 ·修辞通过语言表达情感的力量来进行说服。 ·虽然修辞能对人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修辞并没有逻辑的力量。只有具备逻辑力量的论证才能证明或支持一个断言。·常见的修辞手段很多,其中包括如下技巧: ·委婉语对事情的负面因素只字不提。 ·粗直语强调事情的负面因素。 ·闪烁其词是通过弱化的表达来避免遭到批评。 ·贬抑是降低事情的重要性。 ·刻板印象是没有正当理由地过于简单地概括一类对象中的每个成员。 ·暗示是运用中立的甚至积极的语言暗示人们联想事情的反面。·加载问题依赖于没有正当理由的假设。·嘲讽是广泛使用的营造尴尬境地的修辞手段。·夸张是过分夸大。·修辞性定义、解释都可以用于激发对事情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修辞类比和令人误解的比较:通过在事物间建立不恰当的联系来说服。·替代证明只提示有证据或依据但不说明证据或依据到底是什么。·重复:不断出现的见闻往往会错误地增加我们的信任度。·修辞手法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的思维,而我们却相信自己很客观。·有些修辞手法,尤其是委婉语和闪烁其词,既可以不加偏见地运用也可以带有倾向性地运用。我们只有在接收信息时格外小心才能发现其带有偏向的运用。·虽然图片或其他形象不是论证或断言,但它们作为证据来证明断言之真假时,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对象。的语言暗示人们联想事情的反面。·加载问题依赖于没有正当理由的假设。·嘲讽是广泛使用的营造尴尬境地的修辞手段。·夸张是过分夸大。·修辞性定义、解释都可以用于激发对事情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修辞类比和令人误解的比较:通过在事物间建立不恰当的联系来说服。·替代证明只提示有证据或依据但不说明证据或依据到底是什么。·重复:不断出现的见闻往往会错误地增加我们的信任度。·修辞手法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的思维,而我们却相信自己很客观。·有些修辞手法,尤其是委婉语和闪烁其词,既可以不加偏见地运用也可以带有倾向性地运用。我们只有在接收信息时格外小心才能发现其带有偏向的运用。·虽然图片或其他形象不是论证或断言,但它们作为证据来证明断言之真假时,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对象。它们类似富于情感的语言,对我们的心理产生着影响。

16,第6章 更多修辞技巧:心理及相关谬误

谬误可依多种标准进行划分,如相关谬误、歧义谬误和不当假设谬误等等。

17,人们很容易误把愤怒的情绪当成引起愤怒的对象的证据。但愤怒只是一种情绪,并不是任何其他事件的证据。

18,如果我们对某个诋毁者的动机愤慨,我们必须记住,批评者的动机和批评本身之恰当与否是相互独立的,纵然动机不纯,也不排除所提的批评是正确的。同理,纵然一个人做了让我们恼火的事,我们既不能以此为理由低估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不能以此为理由低估其他人。

19,源自愤怒的“论证”由煽动性语言(或思想)加某种“结论”组成。它在考虑问题时用愤怒替代了理由和判断。它是煽动者所偏爱的策略之一。事实上,它就是煽动者偏爱的策略。

20,正如愤怒一样,恐惧能轻易地迷惑我们,在恐惧的时候,我们也容易犯下愤怒时所易犯

21,除了愤怒和恐惧,还有其他情感也会成为推理中错误的来源。“同情”就是其中一例。如果你认为由于某人(或他的父母)所经受的困难而应该得到一个更好的分数,这也是诉诸同情的“论证”。“妒忌”也会扰乱我们的思维。同情会诱使我们强化某人的优点;妒忌则诱使我们夸大某人的缺点。

22,“自负”一方面会使我们夸大自己的成就和能力,另一方面会令我们做出其他无关的判断。自负感尤其让我们易受阿谀奉承(applepolishing)的影响。

23,利用我们的自负感去代替对断言的真实性的判断,或者像这位律师所做的,试图利用别人的自负感去取代理性的判断,就是阿谀奉承的谬误。

24,“负疚感”也能起干扰思维的作用。“你怎么能不邀请珍妮弗参加你的婚礼呢?她绝不会这样对你,你知道她肯定很伤心。”这里的评论就是要引起对珍妮弗的歉意,更有甚者,是要唤起一种负疚感。引起某人的负疚感以促使他付诸某种行动或决策是否该做某事,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谬误:使人负疚(guilt  trip)。

25,希望、渴望和厌恶也可能让我们偏离逻辑。当我们仅仅因为若某判断为真则令人愉悦(或不快)而接受(或拒斥)它时,就会犯一种谬误:一厢情愿的思维。

26,大多数人都渴望被人喜欢、被社交界接受,人们往往也不愿意被本已接受自己的人冷落。渴望被人接受的心理,可能促使我们接受某判断,并不是因为该判断自身的特点,而是因为接受它我们就会得到某些人的赞同(或者可以避免与“同伴”意见分歧)。当我们这样做或试图让别人这样做时,我们就犯了同辈压力论证(peer  pressure  argument)的谬误。

27,群体思维的谬误(groupthink fallacy),指人们用源自某群体成员的自豪感来替代其对某个问题所持立场的理由和慎思。因为该谬误之屡见不鲜,它一直位于我们所列的十大谬误的清单中。该谬误的一种显而易见的形式就是民族自豪感或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一种能导致我们盲目认同一个国家的政策和做法的有力的、强烈的情感(“我的祖国是对、是错”的思考显然不激励批判性思维,而鼓励盲目的爱国情绪)。

28,群体思维的“推理”并不限于政治团体。只要在心理上认为某人的“入围”(或“出局”)至关重要,就是这种“推理”的表现。

29,从源自愤怒的“论证”到群体思维的谬误,都是与情感有关的谬误,它们都有共同特征:它们常常(虽然并不总是)包含你可称之为“前提”的断言,以及你可称为“结论”的断言;但这些“前提”并没有真正支持“结论”;相反,它们唤起一种情感,想让我们接受这个没有得到证据支持的结论。因此,它们虽然穿着“论证”的外衣,但其实是“说服”(见第5章)。一旦语言被用于唤起人们的情感,那么明智的做法就是,对于任何进驻我们头脑的“结论”,都要仔细考虑其是否已得到证据的支持。

30,下面介绍的3种谬误:转移注意力、诉诸公众和合理化,虽然并不直接诉诸情感,但都影响着人们的心理。

31,随大流:人们乐于接受别人都接受的观点,而不是停下来去思考是否的确有理由支持该观点。或许对很多人来说,做公交司机比做经理人员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32,顾名思义,诉诸传统的“论证”是指,因为历来如此行事,所以要这么做;因为历来人们都相信,所以我们也相信。但从逻辑上说,你无法根据传统来证明某个判断或做法的合理性;试图这样论证,就犯了谬误:诉诸传统的“论证”。

33,人们用虚假的托辞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或利益时,就犯了合理化(rationalizing)的过错。该谬误是如此常见,因而总在我们的十大谬误列表中占一席之地。

34,从情绪的角度看,你们之间扯平了。从理性的角度看,你犯了以错制错(two  wrongs  make a  right)的谬误。他人所犯的错误.并不会使你的错误回应变得正当。他人的非法行为,也不会使你的非法应对变得合法。如果某行为是错的,它就是错的。错误的行为之间并不会相互抵消从而使其中一种错误消失。

35,本章总结诉诸情感的谬误有:·源自愤怒的“论证”·威吓手段·诉诸武力“论证”·源自同情的“论证”·源自嫉妒的“论证”·阿谀奉承·使人负疚·一厢情愿的思维·同辈压力“论证”·群体思维的谬误·民族主义本章讨论的其他谬误并不直接激起情感,但和情感诉求密切相关。这些谬误包括:·转移注意力(红鲱鱼)/ 烟幕弹·合理化 ·诉诸众人“论证” ·诉诸司空见惯“论证” ·诉诸传统“论证” ·以错制错

36,第7章 更多谬误

本章我们将要讨论人们在推理中最常见(也最具诱惑力)的谬误,如“诉诸人身”等。正如前两章所探讨的一样,本章将介绍的谬误也是诱使人们在没有合理理由时相信一些

37,要记住的是,一个人身上的缺点,并不等同于这个人的观念、建议、理论、观点、断言或论证中的缺点。

38,诉诸人身的谬误背后的观念是,指出某人做出某种断言,同时谴责他的缺陷、错误行为或其他负面的特征。即通过指出发表言论的主体的特征来反驳言论本身。但尽管发表言论者自身的特点可能影响其可信度,却不能仅仅以此作为言论为假的证据。

39,毒化井水(poisoning  the  well)可被视为事先诉诸人身。如果有人向井里投毒,你就不会喝井里的水。同样,如果A告诉你关于B一些无关的负面信息,使你对B产生不良印象,你就倾向于拒绝接受B对你所说的言论。

40,诉诸人身的谬误指认为驳斥了某个人就驳倒了这个人的观点。严格地讲,如果把对一个人的积极评价直接转移到他的观点上也是谬误。“因为一个人的优秀品质而接受或支持他的观点,即因人纳言,也是谬误。

41,试图以某断言的来源或其历史为依据“反驳”该断言(或敦促别人这么做),就犯了生成谬误(the  gentic fallacy)。生成谬误似乎应该在上一节“诉诸人身谬误”时提及。通常把生成谬误视为一类谬误的总体概括:把反驳断言的来源和驳倒断言混为一谈。

42,稻草人比真人更容易被击败,稻草人谬误(straw  man  fallacy)就因此而得名。为反驳对方的立场,而歪曲、夸大或以其他方式曲解之,使得被攻击的不是对方的真实立场,而是更容易被批判或拒绝的立场,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43,诉诸人身的谬误,是试图针对信息来源来“反驳”某个断言。稻草人谬误则试图篡改某断言,使它看起来明显为假,甚至荒唐可笑,以达到“反驳”它的目的。

44,在还有其他选项时,却局限于两种极端的选择,就犯了虚假的两难境地(false  dilemma)的谬误。

45,如果X政策不能如期地(比如“完美地”)满足我们的目标,就应该拒绝X。

46,被上述论证说服的陪审员,接受了划界谬误,认为只要不能精确指出到底哪一次殴打是滥施暴力,就不能认为持续的殴打构成了滥施暴力。划界谬误指,在事实上并无必要精确划线的场合,坚持认为要在某个精确的点上画这样一条线。

47,有时,我们启动了系列行动的第一步,才发现它是个错误。若我们在本来可以承认错误并可急流勇退的情况下仍坚持完成后面的步骤,就犯了滑坡论证谬误。

48,是在刑事法庭,由控方证明被告有罪,而被告不必证明自己无罪。被告只需证明控方的有罪证明不成立。这就是所说的“除非证明有罪,否则无罪”。

49,若认为应该相信某事,是因为没有人证明并非如此,就是错置举证责任的一种,即诉诸无知(appeal  to  ignorance))。

50,但让人相信《圣经》的理由,是上帝的存在。而上帝的存在与否正是最初的争议焦点!这样的例子有时被称为循环推理或循环论证,因为它们的起点和终点基本在同一处。

51,本章总结与第6 章中的那些谬误一样,本章中的谬误,可能貌似合理的论证,但是没有一种给出了接受(或拒绝)一个断言的理由。书中这部分的讨论应该对你有所帮助,使你能够区别相关考虑与诉诸情感、无关事实以及其他可疑论辩策略之间的不同。在本章,我们检视了:

·人身攻击型诉诸人身——认为指出某人的缺点就可以反驳他的·想法。

·自相矛盾型诉诸人身——认为指出某人的前后不一致就可以反驳他的想法。

·因人废言型诉诸人身———认为指出某人的特定境况就可以反驳他的想法。

·毒化井水——援引某人的缺点、前后不一、境况或其他个人特征以使人拒绝他的观点。

·生成谬误——认为某种观念的来源或历史可以反驳这种观念。

·稻草人——歪曲或夸大某断言从而“反驳”之。

·虚假的两难境地——极力压缩选项,让人选择X 或Y(却忽略可选项Z)。

·完美主义谬误——认为要么做得完美无缺,要么干脆不做。

·划界谬误——在无法划出一条精确的界线时,却要求在某个范围内或连续体中找出划界点,通常发生在把模糊概念当成精确概念的时候。

·滑坡论证——在缺乏理由时拒绝启动某步骤,担心这会势不可挡地引起其他步骤,或仅仅因为已经实施了第一步就要继续错误地坚持下去。

·错置举证责任——把举证责任错误地分配给争论中的一方。

·乞题——把正在争议中的断言假定为真,貌似给出论证。

52,第8章 演绎论证I:范畴逻辑

检验三段论是否有效的三条规则是:一个三段论是有效的,当且仅当它满足下述所有三个条件。 1.前提中的否定判断数量必须和结论中否定判断数量一样(结论由一个判断构成,这就意味着一个有效的三段论不会有两个否定的前提)。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3.任何在结论中周延的词项必须在前提中也是周延的。

53,本章总结 ·直言判断有四种标准形式A、E、I和O。 ·可用文恩图画出四种标准形式的直言判断。 ·可以把日常语言的表达转换成标准的直言判断。 ·对当方阵图表达了相对应的直言判断间的逻辑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和下反对关系。 ·直言判断间可以进行3种运算:换位、换质和换质位,其中一些和原判断等值,另一些不是。 ·直言三段论是否有效可以通过文恩图检验,也可以通过规则来检验。

54,第9章 演绎论证II:真值函数逻辑

本章总结·真值符号,各真值符号的真值表,以及与真值符号相对应的自然语言联结词“并非”“并且”“或者”以及“如果……那么……”。(参见表9- 1)·真值函数的符号形式也可以表达电子集成线路,因为句子的“真”和“假”可以对应于线路的“开”和“关”。·可以通过4 个真值函数符号和代表判断的字母来刻画自然语言句子的符号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要准确地刻画。·通过常用的论证形势就可以评估许多真值函数论证是否有效。·通过真值表法和简化真值表法可以确定一个给定的真值函数论证是否有效。·有效论证的基本形式和真值函数的等值式有助于确定有效的论证(见表9- 2)。·通过建构演绎推理可以证明真值函数论证的有效性,所运用的规则包括有效论证的基本形式、真值函数的等值式以及条件证明规则。

55,第10章 关于非演绎推理的批判性思维

非演绎推理不是用于证明或证实结论而是用来支持结论,因此依据前提在何种程度上提高了结论的可靠性,非演绎论证可被描述为相对强的或弱的。

56,统计三段论(statistical syllogism)的形式是:这类论证的强度决定于Y在X中所占的比例。比例越高的论证强度越大(稍后,我们会了解到,非演绎论证的结论往往要表达其适当的“置信水平”)。

57,例10-5:看,这植物让我起皮疹了,以后我要远离这植物。说话者的意思是指要远离这类植物中的任何一株。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说话者的推理理解为,由一株植物为样本推及同种植物的总体。这里,“总体”的多样性并不明显,样本与总体之间潜在的差异也不会很多。(

58,本章总结·非演绎推理不是用于证明某个结论,而是用来支持某个结论。·依据前提增加结论为真可能性的程度,非演绎推理可以被描述为较强的或较弱的。·要区分论证强度和结论可能真,有可能一个较强的论证的结论可能性较低。·统计三段论的形式为:“大多数X 是Y,这是X,所以这是Y。”·统计三段论的强度不同于考虑各种可能性其结论为真的可能性。后者决定于全体证据原则,而前者决定于多大比例的X 是Y。·日常生活中运用基于样本的归纳概括不同于科学地运用这种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是否科学地选择样本;是否可以精确计算可能性。·对日常生活中的归纳概括进行批判性思维要运用两个原则。·基于类比的非演绎推理植根于这样的观念:两个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似,在其他属性上也相似。·对类比推理展开批判性思维也要运用文中介绍的原则。·享誉已久的反驳类比的策略是指出类比项之间的重要区别。·类比论证在伦理、历史和法律等领域有重要的用途。·通过指出另一总体具有相似属性,运用类比推理可以支持关于某总体的结论。·过高地估计基于小样本的归纳概括的论证强度叫做“仓促概括”。·过高地估计基于片面样本的归纳概括的论证强度叫做“以偏概全”。·传闻证据是仓促概括的一种版本,其中的样本来源于故事。·基于传闻的概括在心理上往往很有说服力,纵然结论仅仅基于单一样本。·自荐样本的谬误是以偏概全的一种,其中样本都是自我选择的。·过于相信由类比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弱类比。·模糊概述的主要症结在于其所表达的意义不清晰。

59,第11章 因果解释

本章总结·解释与论证不同。解释用于说明已知的现象,论证用于支持或证明某个主张。·用于解释的语句也可以作为推理的前提或结论。·解释可用满足各种不同的目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类目的是:(1)物理因果解释;(2)行为因果解释。·解释的充分性是相对于目的和需要而言的。·适当的解释不能是过于复杂的、不一致的、与已知理论和事实不相容的以及不可检验的。·形成因果假说会涉及最佳解释的推理。·形成因果假说的方法包括求异法、求同法、最佳诊断方法。·因果假说的形成方法受约于关于因果机制的背景知识:事物之间如何联系、如何起作用。·验证因果假说借助于谨慎运用求异法和求同法。·因果推理的著名错误:“共同变化,是为因果”以及“在此之后,因是之故”。·错误的根源在于,没有排除巧合、潜在原因、混淆因果等。·一个重要的混淆因果的案例是,没注意到症状是结果。·统计回归带来的变化有时被误以为是因果联系。·缺乏否证并不等于证明了因果联系。·用趣闻轶事来证明或反驳普遍的因果联系是仓促概括。·对错误行为进行解释并不总等于替行为辩解。·广义言之,法律上的原因是必要条件,没有它,就不会有结果。但法律上寻求因果联系往往与判断相关性的紧密程度相联系。

60,第12章

我们的行为要在道德上值得称赞,就必须不是出于某种目的,而只是因为它本身是正确的才去做的。他说,仅当因为遵守诺言是正确的而遵守诺言,我们的遵守诺言行为才是值得称赞的。

61,法学家和职业律师在适用法律时所运用的推理也无外乎演绎的或非演绎的。如果运用演绎推理,则可能是可靠的、有效或无效的;如果运用非演绎推理,则可能是强的或弱的。演绎推理包括直言推理、真值函数推理、假说推理等,非演绎推理包括概括推理、类比推理、因果推理等。

62,

本章总结·价值判断是陈述价值的命题。·道德价值判断陈述道德价值。·一些语词,尤其是“必须”“应当”“对”“错”及其反义词,常常出现于道德价值判断中,虽然这些词也具有非道德的语义。·与其他类型的推理不同,道德推理的结论是道德价值判断。·包含价值判定的结论不能从不含有价值判断的前提中得出,换句话说,你不能从“是”得出“应该”。含有价值判断为结论的论证的前提中暗含有一般道德原则作为未表达的前提。·人们有些时候在道德观点上是不一致的:他们对待相同情况就像是对待截然不同的事情,而他们说不出两者究竟有什么重要区别。·当两个或更多看上去很相似的情形被区别对待时,区别对待者就负有举证责任,他必须解释各情形到底有何不同。·道德推理通常具有特定的思考框架或视角。西方流行的视角包括:后果论、功利主义、伦理学上的利己主义、义务论、道德相对主义、宗教绝对主义、宗教相对主义和德性伦理。·通常,汇集不同的视角会产生对道德问题的相似解决办法。·弄清我们自己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在道德慎思时聚焦于相关的考量。·法律推理和道德推理相似,都具有规范性。·法律研究致力于证成规制人们行为的法律。·法律道德主义、伤害原则、法律家长主义和冒犯性原则是证成法律的主要理由。·判定法律在何时何地适用的问题,往往要求把模糊的问题具体化。·判例是一种类比论证,通过这种方式,当前案件可根据以前案例所决定的指导原则来判决。·给定个案中能否援引判例,取决于相似程度。·美学推理就是要在事实和价值整合的框架内做出判断。·美学的价值常常被认为是发挥某种功能的能力,如产生快乐或促进社会变化。·另一种观点,美学价值由艺术作品中发现的一种特定的美学性质或形式来界定。·还有一种观点把美学判断看作品味的表达方式。·关于美学价值的合理论证帮助我们以变化或扩展了的方式去观察、聆听或感知艺术,并加强我们对艺术的鉴赏力。·提供了支持某种美学判断的理由由的评论家,通过与他人分享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来达成共识。我们分享这种美学感知的程度越深,就越能在美学价值观上达成一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