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边界感
这句话就像根棍子,把对方彻底给打蒙了。
很多人说,上海人很有边界感。以前倒没发现,现在观察下来的确是这样,特别是年轻一代,在和身边人相处时,总是会给人留有足够的个人空间。
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给彼此留了一定的空间,那么相处起来大家都感觉舒适自在。
适当的边界感,也可以理解为懂得互相尊重。我尊重我不想说的事(想分享的我自然会说),你也和我一样默契,懂得尊重我。
虽然说这样的社交方式可能会令很多人开始越来越不擅长与别人熟稔起来,但是,存在即合理。我相信现在的年轻一代比较喜欢这样的相处模式。
反之,相处的时候一点也没有边界感概念就比较可怕。被人问长问短,问东问西,一开口就打听这个,打听那个,和他们相处起来感觉毫无隐私。
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老式房屋里,一栋楼里往往有N家房客,在这样的居住条件下,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本来就几乎没有隐私,隐私没有,“边界感”是什么,也就没有人提及了。
后来,本地人大多有了独立住房,大家才开始慢慢正视“尊重个人隐私”、“保持边界感”等话题。
所以刚才说的无边界感的人,并不是说不懂得尊重别人,而是可能是生活方式导致的。
比如,长期生活在邻居关系比较密切的环境下,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是邻居彼此熟悉得像家人一样,无论是张家昨天晚上吃了什么,还是李家媳妇在哪里工作,一栋楼里可能没什么秘密,小道消息大家共享。
这样的生活方式可能会让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就没有边界,连“个人隐私”也是可有可无。可想而知,很多上海人从小到大就生活在一个邻里关系密切的小区里,大家彼此熟稔,也就没有“边界感”的概念,甚至无法理解边界感存在究竟有什么必要。
比如,可能他们随口就会问你,你在哪,你要去干嘛?
看到这些问题时,我心里的第一感觉是,这个人怎么没有边界感?其次是,ta不懂尊重别别人,再有被人问这些问题,我觉得很不自在。
这三种反应混杂在一起,感觉很闹心,回答也不是,不回答也不是。
我心里的想法是不想回答。但是如果不回答,对方就会不停追问,甚至打电话,打语音来追问。
我在心里翻了好几个白眼,很想继续保持沉默,但是想来想去,保持沉默也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这些闹心的问题还盘旋在我的脑中,挥之不去。
想了半天,最后我回了一句,你可以有好奇心,但别人不一定要满足你的好奇心。
这句话就像根棍子,把对方彻底给打蒙了。
对于没有边界感的人,可能他们的问题是出于关心和好奇,并不是不懂得尊重别人。但是对于不想回答的问题,我们当然也有权利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