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题写作

德令的百亩良田

2024-01-09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树狂花

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伯乐主题写作之【理想】

西村不到千亩耕地,是周边几个村子农田最少的,相比其他村规整的田子格,西村因为有几条河流拐道外加几个大的小湖塘,田地多是不规则的形状。但西村有个优势,就是国道在村口这里拐了个弯,于是村子九十年代的时候引进了一家钮扣厂、一家中药加工厂,开在村口的马路两边。自那时起,西村虽小却有钱,让周边的村子艳羡不已。村里一半的劳动力都在厂子里干活,这可比下农田干活挣得多了。但对于住在村东边的刘德令来说,他可不稀罕。去村里的厂子干活,还不是在人家底下干活,卖着命卖着体力,他打小就有个梦想,要坐拥百亩良田,做个大农场主给自己干活。他的田,在村子最东面,没有挨着他家的宅基地。西村这边吴、顾、陆三家大姓,村里三分之二的田地都分在这三个姓的几十个家族里,人聚居在一起,自然田地也在一起。其他刘家、周家、谢家等十几家的田都散落在村子各个角落。曾经也想着让这十几家田地交换一下,可以挨着自家的宅基地。可惜,西村的田都是不规则的形状,量这个亩数,大伙总觉得量不准,怕自己吃亏,最后就不了了之。

两千年的时候,种田没什么收入,刘德令在镇上一家小吃店里帮忙,收入勉强维持点开支。刘德令的老婆何娟劝他要不去求求书记,就在村口的钮扣厂找个活,离家近钱还多点。刘德令可不爱听这话,他说农民就该扑在农田上,就该种好多好多的地,有地才能活。听到这话,要不是何娟家比刘家还穷,否则哪里能跟着刘德令吃这个苦。刘德令不知从哪里淘来了几本书,《病虫害防治》,《蔬菜的种植技术》,每天送完一双儿女上学,忙完小吃店的活就躲在厨房角落看这两本书。周围人笑他傻,这年头谁还想种地,农民都想着赶紧离开种田生活到镇上来。小吃店生意还不错,刘德令有时会拿些自己种的蔬菜给老板,农村人也没什么礼物,老板给他活干也算是帮了他。但在小吃店里帮忙,到底不是长久之计,不忙的时候,刘德令就到小吃店西边的菜市场转悠,菜要是拿得多了,就摊开一个塑料袋蹲在市场边的小路上卖,有几次还真有人来买。

菜市场里的人说,这菜在镇子上卖不出价,得到城里去,新鲜点、品种再多点,要的人可多了。这些话刘德令听进去了,说干就干,周六的下午拉着全家大小将自留地里的蔬菜打包装筐,周日凌晨2点就出门骑着自行车就往城里的方向骑,到了6点才骑到城乡结合部边上的镇子。到底是靠近城市的镇子,这来来往往的人明显就比自家镇子多,刘德令问了菜市场的地址,就直奔着去了。这里可不比乡下,规整的市场,让刘德令不知该在哪摆摊。转悠了一圈,就在菜市场旁的停车区,站在自行车旁问每一个来菜市场的人要不要蔬菜。刘德令按照自己镇子上的价格卖,好几个路过的人见便宜就买了一些。菜市场里的摊贩可不乐见这个,威胁着要叫管理人来赶走他。这可不好,才卖几块钱,这一车的蔬菜可不能白带过来了。刘德令求着摊贩别让管理人把自己赶走了,愿意低价把这菜就给摊贩,赚多少都是摊贩的。刘德令的蔬菜新鲜,品质也好。一来二去,竟然和这摊贩聊上了天,人家姓戴,也实在,如果刘德令能供应的品种多,那么他那里就收,这样也省却刘德令自己售卖的麻烦。虽然没卖上多少钱,却找到一个挣钱的法子,刘德令回家第一时间就告诉了何娟。何娟冷着脸,只说了一句,卖菜的钱没超过小吃店干活的钱之前不许辞了这活。

自己三亩两分地,自留地上是自家吃的蔬菜,刘德令的那三亩田在村东头。别人都觉得那里偏,挨着两条大河,又没有桥,干啥都不方便。刘德令却觉得不是这样,每当河道疏通,挖上来的淤泥堆在岸边,还有比这更好的肥土吗?三亩口粮田是不能动的,好在挨着河岸,刘德令把周边的芦苇林、斜坡地、田埂边都改造成了蔬菜地,七七八八也能凑出个半亩地。戴摊贩说了要品种多,刘德令就种上了毛豆、蚕豆、刀豆、扁豆、芸豆、绿豆、红豆,每个都种两列,保证每周都能凑出几个品种。靠近自己田附近还有些堆杂物的地,里面都是附近居民扔的砖头、破旧家具,平时也没人来,刘德令就撒了一把冬瓜种子,一把南瓜种子。这常规的菜就不用说了,青菜、白菜、塔菜、卷心菜,整出块平地就种。为了让自己的菜品更丰富些,刘德令还到处捋荠菜的种子,挖马兰头种到自己田埂上,收集蒲公英,这些新鲜货那都是城里人特别喜欢的。这么一来,一周去个两次,每次10个左右的品种,量不多却能保证卖完,摊贩按照7折市场价收。刘德令也是个实在人,送菜过去也不忘给戴摊贩带点鸡蛋带点自家做的糕点。每次的菜都能卖个百八十块,一个月下来多则一千多,少也有六七百。何娟终于同意刘德令不去小吃店帮忙了。

中午过后,刘德令总要走到自己的农田边上,坐在河岸的高地,俯视着自己种下的这一片田地。虽满身泥泞,但这片土地却给予他最丰厚的回报。自己的三亩地,连着远处其他家的田地,往前铺展,刘德令仿佛看到了自己站在自家百亩农田前挥锄的模样。儿子中考,成绩不错,想要报个电力中专,那时候中专分数都比高中高,电力中专毕业出来就进电力局,正宗事业单位。刘德令说,农民就该扑在农田上,拿着那本《蔬菜的种植技术》给儿子看,愣是让儿子报了高中,以后去念农业大学。村里人都说他傻,有公家单位不去,还要去大学里种田,再说这大学哪里这么容易上的。过了两年,大学扩招,中专不行了,刘德令的女儿直接报考高中,头也不回地跟着哥哥去考农业大学。

村子因为河流密布,又有湖塘,在刘德令儿子考上东北的农业大学后一年,有一群人看中了这里,在刘德令家宅基地边划了一条线。村子要被开发了,划线的区域要建一个高档的别墅小区。刘德令的宅基地在划线区内,那三亩地没在里面,和他家相反的是,周家的五亩地划在区域里,宅基地却在外面。凡是被划中的人家,会搬迁到国道北面,那里会建起一个农民聚居的别墅小区。每家人都会分一套别墅,大小是根据宅基地的大小和人口数进行分配。只要搬离了西村,就不用再种田,划在线里面的人家都高兴坏了。这些年,大家都习惯厂里工作,谁都不想再回到过去农民的劳作生活。可刘德令不高兴了,如果搬走,他的三亩地就没了,住到那个小区,吃的都得自己买,还要找工作,谁会要他?思来想去,刘德令做了决定,他要和周家商量用宅基地换宅基地。周家也不是西村的大姓,村里的厂子没能力进去,周家老大周华早早地读了个中专的师范,在县城做了老师。周家老二,则考了个卫校,去了卫生院。没有势力,在村子的生存方式就是得靠自己,周家听到刘德令的想法,没有提任何意见,就答应了下来。他们本来就已经不在村里住了,顺带的,还把自家东边的几块荒地也一起给了刘德令。

刘德令家的宅基地不大,对应分的别墅是套小的,180平方米,周家拿到手后就转手卖给了城里来的买家,用这笔费用到县城买了三套一室户。村里人又开始说刘德令傻,白白地丢了十几万,三套县城的房子。这些话刘德令听不到,他忙着把自己的菜园子扩大。自己老房子拆掉的那天,他就在边上,几乎是一瞬间,住了几十年的房子就轰然倒地。那条线很快变成了一堵墙,高高地伫立在村子里,将世界分成了两边。里面鸟语花香,亭台楼阁,外面还是一片农田,几间瓦屋。因为这围墙,把出村子的路给拦截了。墙外的村民就上村委闹,后来村委找了开发商,就在围墙边铺了一条水泥路,这里的村民就从以前村东口出,再绕一段路走回到村口,这样才能上国道。刘德令这几年卖蔬菜,赚了些钱,给自己买了辆电动三轮,水泥路铺好后,他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变化。墙外的村民,有些积蓄的就到镇上买了商品房,逐渐地开始搬走,留下的农田就只在播种的季节回来一下,至于种成什么样也都不太关心,有了厂里的工作,田里的事就不是事了。村里留下的都是些老人,还有就是大片的农田,刘德令时常会去帮忙看一下,到了收割的时候就给各家打电话。

刘德令的蔬菜地越来越大,搬离村子的人家把自留地都给了刘德令,家中有老人的,刘德令就叫来帮自己采摘蔬菜,每次都给些工钱,就这样刘德令从一周两次送蔬菜,现在已经是一周六天送蔬菜。老戴找了其他几个摊贩,在不同的菜市场一起帮着卖菜。蔬菜生意好了,刘德令的心思又开始活了。他站在河岸的高地上,再一次审视这片他奋斗了十多年的田地,如果把围墙外这一大片的农田都规整到一起,中间修一条水泥路,两边延伸到田里再修供农机路,那这里就能整出一片百亩的蔬菜田来。要不明年就不种水稻了,全部种蔬菜?刘德令的脑海里蹦出了这个想法。这里的农田还是按照之前自然村的布置,各家有各家的田埂,大小不一。刘德令找了村里的书记,书记没两句话都打发走了他,没钱承包,就别做这个梦了。

刘德令回到家,拿出存折,蔬菜每个月4000不到的收入,去掉成本去掉人工,还能有每月不到3000的存款,但两个娃一年2万多的开销,一年忙活下来也就存个万把块。靠这几万块,能有多大作为呢?刘德令又一次坐在了河岸边的高地上,多好的土地啊,多好的田啊,怎么就不能全部种蔬菜呢?村里的老人时常来刘德令这里串门,靠帮忙干活,每个月有个两三百的收入,这可比过去强太多了,大家都想着让刘德令把蔬菜田做起来。老戴打来电话,问刘德令有兴趣蔬菜扩大种植吗,他那里找到一些门路,自己想开个店专门卖菜,不仅卖给菜市场,还卖给饭店,卖给食堂,这样需要的量就大了。这是个大活,刘德令看着自己的存折,打通了儿子的电话,儿子说,北方的蔬菜都是大棚里出来的,南方要是也用大棚,应该能种些反季节的蔬菜,那岂不就是会赚更多的钱。

刘德令向来都是个想到就去做的人,回家后拿出了两万元给何娟,说是留给孩子的,其他钱,他买了大棚的材料在自己那三亩地上盖了9个大棚。三个草莓,剩下六个种了芹菜、菠菜、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凡是能想到的种上了。这一年,刘德令几乎都蹲在了田里,老戴那里店没开起来,好在几个摊贩还需要,也就勉强支撑着。到了冬天,刘德令的草莓熟了,三个大棚的量可没法一次性运出去。刘德令拎着一篮子草莓走到了村里建的那个高级别墅小区的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着小区里的情景。保安出来赶他,他将草莓送了上去,说自己是这个村子的农民,种了草莓,如果小区里有人想吃草莓可以来他那里买。保安收了草莓,也就没赶他,告诉他这小区里住的都是有钱人,估计也看不上这草莓。刘德令也没说什么,就让保安收下草莓,要是有人看见别忘说一下就可以。后面两天,他又给其他几个保安也送了草莓。草莓一批一批的熟,来不及送老戴那去卖,刘德令就拿到镇子上卖,好歹也卖了些钱。这天,之前送草莓的保安找他,说小区里有户人家看到他的草莓,问哪来的,保安就告诉那家人是刘德令这的。那家人让保安问问,可不可以来采摘,家里有小孩想体验一下。刘德令一口答应下来,来摘,摘完按市价算斤两。一个草莓大棚起五垄,那天来了一家人,三个大人,两个小孩,刘德令特意买了几个篮子。一家人在大棚里沿着垄采了50斤草莓,现摘的味道就是新鲜、脆爽。很快,能采摘草莓的消息就在小区里传开了,头年种,刘德令的三个草莓大棚产出了2000斤。来采草莓的人,看到大棚还有其他蔬菜就顺带着买了点蔬菜,这个冬天,大棚的本靠着采摘全都出来,还顺利地赚了2万元。再算上其他地里的蔬菜,这一年刘德令去县城老城区买了套二室户的老房子。可惜,村里的人还是说他傻,周家几年前就买了三套,早些年不换的话,现在不就四套了。

那个聚居的小区,刘德令也去看过,整排的小别墅,一幢隔着一幢,中间5米多的距离,围绕着别墅的是一圈草坪,没有种菜的地方。已经有些村民把别墅卖了,他们倒不是因为换房,而是被卖房,家里孩子不争气,染上了赌博,房子又大又新又有何用?而这别墅也卖不上价,房产证都没有。刘德令顾不上这个,自己又没别墅,还是种蔬菜的事要紧。他又跑到了村委会,这一次他惊呆了,一地的狼藉,这是怎么了?附近的村民告诉他,前几日来了好些警察把村里的干部都带走了。原来,村里的高级别墅小区属于非法买卖耕地,村里的干部们都参与了,还有镇上的,县里的都有份。刘德令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中还能看到这么大的案子。搬迁的农民聚居小区也属于非法使用耕地,难怪没有房产证。这些房子的土地下都是一个又一个宅基地。刘德令搞不清楚里面房产证,宅基地的关系,他只关心村里的事谁管。两个礼拜后,新上任的书记来了,眉清目秀,一看就是读过书的。刘德令拎着一篮子草莓,书记以为是来送礼的忙推出去,刘德令说这不是礼,是让书记尝尝这草莓的味道,看以后我们村的土地上能不能多种点。书记一听,就来劲了,跟着刘德令来到他的大棚,各色蔬菜直把他看得惊掉下巴。谁成想,躲在那围墙的后面,被这高级小区遮掩的地方竟然有这么个人一直在劳作。这个村子,就剩这么点地,竟然还有这产出。

刘德令问,能让这百亩土地都种上菜,搭上大棚吗?书记说,怎么不能。村口的钮扣厂不行了,中药厂搬了,农民小区里的人没工作,不找个出路来怎么向社会交待。书记还问,要种百来亩蔬菜,有技术人员吗?刘德令拍着胸脯说道,我儿子啊。大学毕业的刘何在东北当地的一个地级市农业局里做科员,工资不高,远离家乡,根本也没机会去做农场主,听到老爸说村里可以帮忙把蔬菜大棚做大做强,直接辞了工作赶回来。

仿佛一瞬间就变了天,那条围墙边的水泥拓宽成了柏油路,村东头的李家两兄弟自打中药厂搬了就没活干,找到刘德令这里愿意帮忙跑活。这两人有辆小面包车,用它把菜运到城里去,不会风吹日晒不会磕磕绊绊,还省了刘德令好些工夫。老戴也打来电话,自己想做个中间商,帮着批发蔬菜,只要刘德令这里有货就能卖出去。书记说,村里可以牵头,把剩下的百来亩田利用起来,只要那些农户同意用来种蔬菜,刘德令得教他们种,还得找着销路。看到这里,刘德令笑着说,那还不难吗?这里的田地,哪一块他没跑过,哪一户没在收割季到来时打过电话。家里的老人都在他这帮忙采摘过,以后要是干起来都是熟练工。

说干就干起来了,一半的农田先试点,另一半暂时保留继续种口粮,刘德令只要求在河岸边他常站的那个高地修个亭子,那里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接下来也是他俯瞰这一片大棚、一片蔬菜地的地方。陆陆续续有些村民也回来了,工厂的工作到底不能干一辈子,村里种菜就能赚钱,有人教有人带的,这片田地边上的房子里人头又开始多了。耕地不准再买卖,新型的农村合作社被大力推广,西村耕地少又集中,镇里决定做个典型,村委书记不懂技术,这百来亩的蔬菜田的种植和管理就落到了刘德令的头上。现在,没人说刘德令傻了。早些年买的县里老城区而房子,后来遇到拆迁,两室户的房子分到了两套拆迁房,儿子女儿一人一套。西村的蔬菜生意上了规模,刘德令在宅基地上重建了一栋小楼,从楼顶朝东看去,农田里种满了绿油油的蔬菜,还有几十排的大棚整齐铺开。他在小楼前的自留地里锄着地时,只要抬头朝东望去就能看见自己曾奋斗过的百亩良田。他说,农民吗,总归还是要扑在这农田上,因为它会给你十分丰厚的回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