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温超导,又近了一步!
2019-05-31 本文已影响13人
秋风秋寒
低温开启超导路,百年研究步步高。
科技瓶颈终须破,人类探索何惧遥。
常温超导,又近了一步!据报道,来自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化学研究所的物理学家Mikhail Eremets教授在Nature发表了团队的最新成果,研究表明其成果已在“高温”超导领域达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高度——在-23℃(250K)的条件下实现超导。
超导体(英文名:superconductor),又称为超导材料,指在某一温度下,电阻为零的导体。
常温超导,又近了一步!超导技术被誉为一项颠覆世界的重要科技,也是当代物理学的终极目标之一。然而,要想实现电流的零阻力传输,目前必须在极端低温条件下才能实现,应用成本高昂且难度大,零摄氏度以上的超导更是“天方夜谭”。德国科学家取得了一项突破性的成果,引发全球媒体的高度关注。
人类最初发现超导体是在1911年,这一年荷兰科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等人发现,汞在极低的温度下,在4.2K附近突然发现其电阻消失,呈超导状态。此后超导体的研究日趋深入,一方面,多种具有实用潜力的超导材料被发现,另一方面,对超导机理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
目前,超导体已经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性应用,并且开展了一定的军事、商业应用,在通信领域可以作为光子晶体的缺陷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