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决策考核文章
Are we in control of our own decisions?
我们在进行决策时会受到哪些与决策内容不相关的因素的干扰?换句话说,我们做出的决策真的是理性的么?
一个实验引发的思考
首先来看Eric J., Daniel G.(2004)做的一个经典的欧洲捐献器官意愿的调查[1]:
为什么比例之间差别这么明显?我们可能会有很多解释,宗教的、国家政策的等等。但其实只是调查问题设计不同:右侧的七个国家选项设计是“如果你不愿意器官捐赠,请打勾”;左侧的四个国家的选项设计是“如果你愿意器官捐赠,请打勾”。也就是说,决策结果倾向于问题的默认形式,与问题的具体内容无关,显然这是非理性的。
非理性决策
我们总认为自己在决策时答案取决于自己的判断,不过当决策比较复杂,需要考虑非常多的信息、或者我们对相关信息不是很清楚时,我们会放弃思考,选择默认选项。下面是我总结的非理性决策的三个必要条件:
- 存在默认选项
选项以不对等的方式呈现,比如上面捐赠器官的例子,一个选项需要动手画个勾,另一个什么都不需要做。 - 决策内容是复杂的
人不仅会对数值差不多的维度上进行“齐当别”,对于复杂的维度、很难直接比较的维度也使用“齐当别”,即使我们清楚维度数值差别很大。其实人脑只能进行简单的占优决策,我们利用工具对复杂的问题进行数值化、取权重,计算评估分数,其实最终决策还是只在一个维度上进行简单的决策。 - 决策重要性小
理解为对自己可预见未来没有大的影响。比如捐献器官就是死后的事,比较遥远,因此不重要。重要的事我们可能会再三权衡,或者了解更详细的信息、咨询相关人士的意见。
再举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老师上课提问,“#¥%……&,请举手”。一般老师会抱怨举手的人太少,然后再反过来问。结果不论是正着问还是反着问,举手的总是少数。这是因为我们产生清晰答案需要耗费很多思考,所以我们大脑索性拒绝做进一步分析判断(选项复杂性)。不举手是默认选项,导致决策结果与选项内容无关。除非老师承诺期末加分什么的我们才可能更积极些......(决策重要性小).
无关信息对决策的影响
我们可以把存在默认选项下的决策看作是没有默认选项决策增加了与决策内容本身无关的行为(举手、打勾等行为)。而这个“无关”行为导致了非理性决策。把 无关行为 换成 无关信息,同样可以导致非理性决策。比如Dan Ariely做的一个实验[2]:
请100个麻省理工的学生,让他们订阅 The Economist 杂志,提供三种订阅方式:
a. 电子版订阅支付$59/年,
b. 纸质版订阅支付$125/年,
c. 纸质版+电子版支付$125/年.
结选择(a)的有16%,选择(c)的有84%,没有人选择(b)(麻省就是麻省);接着去除(b)选项,另外两个选项保持不变,请另外100名学生进行选择,结果选择(a)的有68%,选择(c)的有32%.
如果是理性决策的话,无关的选项(b)加入和去除不应对结果有大的影响,而事实说明我们很容易做出非理性决策。(b)与(c)对比,显得(c)是多么的好(dominant option),甚至比(a)选项更好。
所以我们决策时,其实很容易受到具体的选项设计的干扰,即使是本应与决策无关的信息。非理性决策也是我认为出现“艾勒悖论”[3]的根本原因,而直接原因可以用李老师的“齐当别”进行解释[4]。
建议(take home messages)
- 不要快速做决定
- 不要被卖家设置的选项迷惑,你实际的选择可能远比直接可见的来的多,比如不买
- 既然某些决策不重要,选什么你开心就好_
- 设计的黄金原则是 简约Simplicity. 信息太多人会凌乱。(奇怪,我为什么会写这个)
更多阅读
8 Things You Don’t Know Are Affecting Our Choices Every Day: The Science of Decision Making
5.9 补充
昨天英语口语老师要我们确定mini-speech的时间,分三波:下周、下下周、下下下周。首先统计愿意下周进行的,结果只有少数人愿意,我没表态,因为默认选项是:不在下周进行。因为人数少,所以老师又随机抽了一些人,如果可以的话就安排到下周,“很幸运地”我被抽中了。虽然我可以用一些理由说我不愿意,但是我又一次选择了默认选项:下周进行。
但是就因为我前后矛盾的选择就认为我决策“不理性”么?对于一些决策,我看重的不是选了什么,而是之后对选择的适应。比如这次任务放在了下周,我就会在这周安排时间准备;如果任务放在了下下周,我就会在下周进行准备。所以对于任一选项,我都能适应,所以无所谓,选择默认选项就行了,但这谈不上“不理性”。
-
Johnson E J, Goldstein D G. Defaults and donation decisions[J]. Transplantation, 2004, 78(12): 1713-1716. ↩
-
参见Dan Ariely的TeD演讲:Are we in control of our own decisions? ↩
-
“艾勒悖论”具体内容参考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lais_paradox. 但我知道你们懒,简单说一下:该悖论阐述了一个用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无法解释的现象,两个选项如果消除了同等的信息,会明显导致人们的选择倾向变化,就好像一个天平两侧在去除了等重的物体后发生了反转一样。 ↩
-
参见李纾的《艾勒悖论(Allais Paradox)另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