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沈栀暖/文

一
下班路上,突然变天;四目望去,都是裹紧自己的人群。可此时沉浸在稿件中的我却热血沸腾,突然忘却了自己其实只是身着一件单衫。
不知道是第多少次因为和作者的思想激烈碰撞而泪如泉涌,就感觉是自己一直想要努力表达的东西终于有人表达了出来。
拨通了唐白草的电话,她说:“一位声称是作家经纪和代理的人私信她,表示有意一起策划一个选题,帮着找出版机会,自己也已然准备签下合约”这是近日身旁第五个作者提及类似的事情了……
每次参加签售会,同样可以看见很多仍然是作者的读者站在台下看自己心仪作家的真容。更会听见如果有一天自己也可以站在我舞台上……之类的只言片语。
而前日采访了大部分年轻的写作者,他们也明确表示都有一个作家梦。
从目前投稿的作者来说,很多作者都是写了一辈子,就是为了某一次可以让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
所以当唐白草说起这个消息的时候,她的心开始悸动了。
说实话,看姑娘的文字,是一位用心在写文的人,可是尚显稚嫩。但尽管是这样,也需要多沉淀几年,倒不是说一定要一鸣惊人,惊世骇俗,但是确实可以站住脚跟,不会很快被市场淘汰。
基本上,大家问及这样的问题,很多编辑我相信都会劝她们慢一点,再沉淀一两年。
可是多半,最后他们都会选择出版。
诚然,因为机会难得,因为出名要趁早。
可自从这件事情以后,姑娘的社交网站再无更新,看来确实在闭关修行。
只是没想到一个月后,一次书友会上,姑娘形销骨立,似乎是被折磨得够惨。我半开玩笑,话说编辑大人是不是催稿子顺便一起帮你减肥了?她无奈摇头,问起原因,无疑是以前没有那么大压力,反而可以用心写;自从签约以后,压力太大,更没有了往日的心态。
相信很多的写作者,都会遇到同样的困惑。
可是关于码字这件事儿,真的没办法“急功近利”。
忘记是谁说过,大意是:“文学作品是作家的自述传,之于哲学,之于科学,之于人文观,之于价值观等。“都是作者经过长年累月的思考或者是付出生命得到的结果和感悟。
它的出发点在于喜欢,而它的终点在于不断的探寻中,发现了他人所不知道的一个新高度,这样才能称之为一个好的作品。
二
不久前和树根聊天,觉得他有句话说到了点子上。
“对于写作者而言,坚决不应该做一本书就死的作者。”
有一个说法,相信很多人都已经了解过。大概意思就是说现在全国五分之一的人都是文学网民,三千万人发表过作品,一百万人是注册写手,每年有十万部作品被签约……
看到如此数据,其实才发现,如你我般喜欢文字的写作者实在太多。
但是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感觉到,真正站得住脚的,或者说是可以在这个快餐文化时代留下不灭印象的书籍,少之又少。一本书上架,可能还不为人所知,就匆匆下架了。
身边很多爱好文字的朋友,都在重复同一句:
因为爱好而写。
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很了不起,且不说他们是否一定会出名,但是这种态度,可能已经占得了先机,因为文字这东西,需要慢慢沉淀,需要保持初心。
当然,唐白草的经历只是一个人的经历,不代表什么。
毕竟编辑有自己的眼光,能够看上的作品才会有出版机会,我只是想说,本身已经好的作品,如果在可以沉淀个一年半载,变得更好的情况下,可以不用那么着急。
想起另一位作者李颜歌。她应该是我见过的一位最会折腾的写作者,至今的工作是一个谜,但是姑娘在百忙之中,写下了不下于三百万字,却没有一次出版。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读者,会觉得此姑娘一定没有什么写作天赋,否则怎么没有出版社或者是图书公司抛出橄榄枝。错了,姑娘自己拒绝,就是在各大网站上更新,自娱自乐。
她说:“真的爱某一个东西的时候,就是想要自己来左右,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孩子啊。如果我要出版,我一定会或多或少被左右,那样就失去我写作本身意义了。
再说,我并非要以文字谋生,就当我任性好了。
有多少人,每天都在做着作家梦?却忘记了自己去经历,去沉淀;忘记了写作本身就是需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忘记了码字本身就是很枯燥的一件事,总会倍感孤独。
成长和厚重的过程,本身就需要独自来悟出各中滋味。
作家作家,是真的在创作。
有幸去到一位老作家的家里,进门就觉得天色暗了下来,原因是几间房子全部推满了书。老作家尚且看完了国内外名著,不管是什么经典或者是古语信手拈来,你我一般的码字人,几本书都还没看完,何谈要写出不一样的文。很多如今已经出版优秀作品的人,无一不是经历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有的作家钻进了文字,心无旁骛;有的作家失去了家庭,只是因为心再无余力。
三
如今图书公司的兴起,确实帮助了很多写作者,有了出书的机会。但是同样也出现了一些弊端,让作者觉得出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网络文艺的发展,如今影视作品也接踵而至,前期粉丝的积累,让很多电影的票房一再过亿。
在很多作者看来,似乎是看到了希望。
很大一部分写作者,特别是80后,90后,网络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出版社和一些图书市场都遇到了相应的苦难,更是改变了很多人的阅读习惯。
记得第一次看到《琅琊榜》这本书,最初在网络发表的时候可能是仓促成文,并没有觉得有多么值得一看。但成为纸质书之前经过了作者非常认真的修改。从它的情节、故事、主题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家国情怀,闪耀的文思。
可见写出的东西,是需要冷冻一段时间的。
其实,如果在多年后,你回过头去,都会觉得自己当初尚且稚嫩。
张庆宁说:“也许《琅琊榜》这本书的思想不算很深,但作为一个故事,是非常成功的。”
放眼很多写作者,无疑是既没有思想,也没有故事(当然包括我自己)。有时候,把自己放于作者的平台,放于读者的平台,可能更能告诉自己怎么去做好一个编辑。
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大概都是:“你慢慢写,后期交给我。”
其实,都还很年轻,写好的东西需要冷冻;
其实,机会很多,不急于一时;
其实,你怕什么呢,写的东西真的优秀的话,很多编辑会来找你。
唐白草的书最终如约出版,按照谈好的点数和册数,得到了不多的报酬。在圈子里评价也不是很好,等到再次见到她时。她说:“我算是一本书就死了的作者了,真后悔啊。”
第一本书,其实很重要,毕竟那是你沉淀了好些年的东西,第一次面世,还请珍惜。
而李颜歌继续做她的码字王,每天乐呵呵,已经被多家出版社邀谈细节,无疑主动权已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你选择了码字,就选择了孤独。
静下心来,慢慢写的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条件,至少你要以变卖文字生活得很好的话,目前还需要时间,那么请先保证自己有事干,得以谋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中所讥讽“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说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要买驴,写了三张纸,却没有一个“驴”字。
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唐朝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刘郎曰:“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
讲的就是简单的话语也能阐明很多意思,而不是文章越长越受读者欢迎,不是看不懂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当下有些稿件,拖沓,纠缠,兜不必要的圈子,造成文辞繁冗,空话连篇。
如果你还需要成长,需要使自己的文字有厚重感;你也需要时间来经历,来悟出个中滋味;需要写出连你自己也觉得满意的作品。
那么,请慢一点,你我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