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读书的“三重修炼”
读书本是一件苦差事。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里,静下心来读书,既费时耗力,又有灯红酒绿,更是一种修行。我身边也被花花世界包围,在我读不下去的时候,但总被一句话推动,“通过他人经验建立个人主张,这是最现实的人生哲学”。生命有限,经历有限,前方走不完的路,你只有踏进书海,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读书,要从随便翻翻开始。现代文字,我之所以不称之为书籍,是因为现在的文字和现在的演员一样,只要有炒作,有颜值,都可以称谓“演员”。而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人都成为了“文学家”,几句涉黄、段子,胡乱编造几个故事,就是现代之“文学”,并冠之为原创文学云云。您的原创,本与我无关,但您标榜的“文学”,却令我非常愤慨。我喜欢《挪威的森林》永泽说的一句话——“未经时间洗礼的书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看”。纵观诺贝尔各类奖项特别是文学奖,都是经过长时间沉淀出来的,近年来诺贝尔的“日本现象”也亦如此。《三国演义》电视剧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时间不光会淘尽英雄,还会淘尽那些糟粕性的东西。
读上一本好书,如同饮上几杯美酒,回味无穷。望尽天涯路,不累。为伊消得人憔悴,不悔。灯火阑珊处,沉醉。
读书,要知其意。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在其《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通过对全词的分析,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浅斟低唱,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读一本书,要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观点放到作者的生平环境中去思考。
读书,要懂其法。按理说,文应该是无定法的,可以在文章的结构上进行创新,也可以在文句上给予巧妙的安排。1991年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穆斯林的葬礼》,很好的诠释了文法。作者霍达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在历史的背景下,描写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为完善自身素质所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文章结构构建的典范,一章一人,纵横交错,让人阅之,欲罢不能。2014年,全球有本现象级的畅销书——《岛上书店》,作者加布瑞埃拉·泽文,美国作家、电影剧本编剧,年轻并极富魅力,深爱阅读与创作,在《岛上书店》中,通过男主人翁费克里和女主任翁阿米莉娅的对话,不到三句话中就会引用了美国热销书籍的金句,展示了作者深厚的阅读功底。《岛上书店》提醒我们,为什么阅读,为什么去爱。正如其书的扉页上所留,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今年,《新湘评论》杂志出了一本增刊,集合了2007年至2016年间的每刊卷首,2012年其中的一篇卷首就是毛泽东同志的《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文章,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文中关于会议的意义、任务、要求、目的等简洁明了,鼓舞人心,堪称现今政府机关报告公文的先河之作,只不过现在政府机关的公文较主席的繁重、啰嗦。
读书,要记其美。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总有其精妙性的东西,要么在思想上,要么在结构上,要么在文句上。张仪是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典出《拾遗记》。他非常爱书,也是个非常勤奋的人,年轻时替人家抄书,遇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子就写在掌中或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写,久而久之,就集成册子。后人遂以“折竹”或“张仪折竹”形容勤奋刻苦学习。在以后的纵横生涯中,正是凭借他早年积累的精妙之句,靠一张嘴,谋略诡辩,纵横捭阖,游说楚、韩、齐、赵、燕、秦六王,将六国置于股掌之中,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好的东西,我们总是设法留下。美妙的词句,我们何不蘸上几滴墨汁记下呢。
一本好书,思想应是哲学化的,结构是独特性的,文笔是优美的。读书是一种内修,也是一种自醒,它会给你带来愉悦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