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写我心

拖延症,究竟是如何毁掉我们的?

2019-01-23  本文已影响0人  爱生活的折耳猫

文/折耳猫

2019年2月已悄悄来临,回忆起年初在朋友圈看到的各种flag,想必也被大家提上了日程,付诸实践。

比如,2019年读书50本、观影100部,去韩国、泰国旅游,英语过八级……

可是有些人,开始时热情满满,动力十足,然后……

也就没有然后了。

01

我曾经在一家文化公司工作,同事小杨就是这样的人。


刚开始工作时,我可崇拜她了,每每看到她朋友圈清晰、明朗的目标和计划,就赞叹不已,还一直以为她的口碑很好,是行业的佼佼者。

渐渐熟悉后,我才发现,原来她一点都不像朋友圈那样目标明确、雷厉风行。往往交材料时,她都是最后一个才交,报送资料时也常常需要退回去,反复修改才能罢休。往往影响整个团队的成绩,大家对她都很有意见。

可是每次小杨却不以为然“不就是晚了一点点嘛,又没有什么大事。”

终于,在我入职两个月时,小杨被开除了,原因就是工作态度散漫,缺乏积极性和团队精神。

拖延带来的苦果给小杨上了重要的一课,时间对谁都是公平的,你不珍惜自己的时间不要紧,但请你也别浪费别人的生命。

听同事说,后来小杨面试了两家不错的公司,但都无功而返。我想如果她能丢掉拖延症的包袱,会轻松很多吧。

02

记起大学时和舍友一起备考教师资格证,每每去上自习时,舍友总是说“等等我,玩完这局我也去。”


等过几次后,便知道:无论这局还是下一局玩完,她都不去,嘴上信誓旦旦地说去看书,身体和灵魂却最诚实。

等我学习回来后,舍友又问我:你怎么不等我呢?我语气不善地反问:你怎么不去找我啊?

“哎,我一想落下那么多了,肯定也考不过了。”她一边看着屏幕上跳动的小人,一边漫不经心地说着。

我苦笑——谁又能说得准呢!

一次、两次拖延可以原谅,一旦成为习惯,便觉得心安理得,再也不想挣扎了,这就十分可怕了。

拖延症一点点吞噬我们意识,拖垮我们意志,颠覆我们的认知,让我们以为再努力依然毫无希望,也就不想挣扎,便一直处于这种溺死在拖延的状态中。

那么也就意味着放弃了一个始终向前,奔向光明的自己。

03

上述两种是因为个人行为习惯导致的拖延,而有时恰恰是因为我们害怕一件事情或一件作品做不好而不愿意开始。

每次提到大学,飞飞总是一副痛苦的样子——写论文那件事给他上了重要一课。


导师三月初就让大家着手准备、查阅资料、撰写初稿,可飞飞担心一开始写错了,后期不好改方向,便处于观望的状态,迟迟不肯动笔。

结果四月底,大家的调查都已经做得差不多了,甚至个别同学都已经定稿了,飞飞开始紧张起来,每日跑图书馆和阅览室,看起来异常勤奋,可也不过是勉强拼凑出了一篇差强人意的论文,终究无法逃脱二辩的命运。

我陪着沮丧的飞飞来找导师时,导师一直望着门外,仿佛知道我们要来,而此时飞飞也是释然了。

“哎,我如果早点动笔,也不会落得如此地步。”老师有点诧异地望着他,似乎惊讶于他的顿悟。

“终究是要改的,还是早改为好。”老师塞到飞飞手里一张纸,轻拍几下他的肩膀,便转身离开了。

即使后来顺利过了二辩,飞飞也没有太过欣喜,想必他也没有料到是这么个结局吧。

是啊,像飞飞这样完美主义的心理常常让我们陷入拖延的怪圈。

明天要开会了,这个ppt怎么设计最合适呢?
这个作品到底怎么样才能突出主题呢?
先放一放吧,让我再想想,便一拖再拖……

这确实会让很多人感到焦虑。

可是就像导师说的——终究是要改的,为什么不早一点开始,多赢得一些修改的时间呢?那样我们也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

换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这样想,完成大于完美,有一个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

在过程中慢慢地改进,也是在为成功而努力呀!把标准降低一些,逐步地提升,会发现自己——也还不错。

一想到寒暑假开学前一天,疯狂补作业的自己;
公司上交材料时,最后一刻手忙脚乱的自己;
甚至提交方案时,前一秒暴躁的自己……

和这些说拜拜吧,告别拖延症,告别安逸、拖沓的状态,即刻行动起来。

1.合理规划时间,先做重要的事。

拖延是因为认为事情不重要,根据一日的时间安排,我们可以把重要的事优先完成,这样就不会拖到最后了。

2.写下目标,提早准备。

列出目标清单,让自己时时刻刻能看到,提醒自己还有哪些事情没有做,提前准备,尽量把事情往前赶,留出修改和优化的时间。

那么这样,我们还要再偷懒吗?

别轻易的让拖延症毁了我们的人生。

新的一年,立的flag,快去实现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