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活家心理

向我的包工头学习专注

2017-05-14  本文已影响41人  杨甲鹏

我们经常说做任何事都要专注,可是真正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说实在的,我一向不是一个专注的人,做任何事都是三分钟热度,本来想的好好的,可是还没刚开始做就想放弃了。以前,并没有认识到这有什么不好,但是后来才发现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

自家种的草莓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比较困惑的问题,是专注一个领域还是涉猎各个领域?似乎,这也是那个最小阻力之路的体现。我又犯了一个顺从---反抗来回摆荡的问题。专注于一个领域当然好,但是长期这样下去必然会造成你的认知缺陷。但是涉猎更多领域,又会让你造成样样通样样松的局面。

就像我一样,之前学习了很多东西,例如笛子、葫芦丝、埙、书法、 绘画等等,可是没有一样精通的。我总是对很多东西充满了好奇,可是这种好奇也只是建立在没有了解之前,一旦对这个东西了解之后,也就满足了我的好奇,便不再对它产生兴趣了。也就是说,我更多的想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而并没有想把它钻研精透的愿望。

当然,对于业余兴趣来说,还没有什么。但是,如果对于主业也抱着这种无所谓的心态,可能就不太好了。

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有一个主要的擅长领域,然后再涉猎其他感兴趣的东西。就像那个“T”型理论是一样的,纵向的是你擅长的领域,不断的往下深入,你就会对这个行业了解的越多。同时再向横向发展,扩大自己的认知面,这样就不会陷入信息闭塞的局面,最关键的是还会对我们的主业有一个促进作用。

以前,不知道在哪儿看过这么一句话,就是一定要跳出你的领域去看待它,你才会能够更清晰的认识它。就像现在很多做减肥的一样,大多数都是站在营养和运动的层面上去解决问题,但是我发现这并不是解决肥胖的根本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心智和认知模式的改变。

以前我还为自己不擅长运动而责备自己,甚至有一段时间,我还想通过健身去打造品牌。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我发现这并不符合我的性格。所以,后来干脆就放弃了。

相反,倒是我平常最感兴趣的习惯、情绪、压力管理方面的东西,对减肥的作用会更大。意识这一点的时候,我才发现你没必要去做别人,做好自己擅长的就可以。

说到专注,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打工的一段经历。当年读初中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就是想体验一下生活,于是就在放暑假的时候,加入到了村里的建筑工队。可是,我毕竟还是一个学生,尽管我认为自己的体力还可以,但是干起活来,跟那些大人相比还是有些差距。

这时候,工头说话了,他说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干嘛说嘛,卖嘛吆喝嘛”。干活就像干活的,学习就像学习的。说实在的,虽然,我当时认为他说的非常有道理,但是还做不到这一点,再或者说,即便能够做到,我并不想这么去做。我总是在做着这件事,想着那件事。

就像我当年辟谷的时候一样,我在辟谷的同时,想着怎么样把这么好的东西传播出去,说的再俗一点就是,怎样通过这一技能去赚钱。

直到最近,我才明白那时候,工头说的非常有智慧。我在想,这种精神不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正念”吗?只是他不会说那些文绉绉的话,而是用大白话说出来罢了。当我意识到这些的时候,不禁打了个激灵,原来智慧来源于生活是一点都不错啊。

只可惜的是,十几年前学习的东西,一直没有去践行,直到最近才开始慢慢去落实。 这又让我想起了一句农村里经常说的话,叫做“教的曲子唱不得”。是啊,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当别人给你的时候,你认为知道了,其实那只能称为知识或者说是信息。当有一天,你去经历了一些事情,突然有所顿悟,发现当年曾经听过的一些建议还是非常有道理的,这才叫做智慧。

知识是别人给的,来源于书本或者老师的口中;而智慧只能自己去获得,别人是给不了的。

这可能就是生活的乐趣,它不会让你一下子就知道很多东西。总是让你去经历,当经历了一些东西之后,才慢慢发现其中的一些蛛丝马迹。就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如果我们再从新活一次,我们都能够活的很好”。可是人生并不能打草稿,我们只能一边生活,一边去慢慢体悟。

最近一段时间,我就像一位种地的老者一样,慢慢的回顾我这些年来的生活,再结合在书本上学习到的一些东西,写成一些有总结性的文字。似乎也印证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的那句话,就是“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而我只是想把这些东西用文字的形式把它呈现出来。

好了,还是那句话,智慧来源于生活,从此以后,向我的那位工头学习专注,干嘛说嘛,卖嘛吆喝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