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吗?NO!

2018-08-30  本文已影响223人  姚树井

(1)你以为的“自由”是从来不存在的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自由之风盛行神州大地,我们这些90后不知不觉就明白了一点:人跟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权力。

也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认为教育孩子应该自由、放养、随他们的性子,应该像我们道听途说的错误的认知里面的“外国人”一样给孩子自由,给他们快乐的童年,给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权利与自由。我们认为很多中国父母太落后了,也实在是错误得浪费了我们的童年和青年。

后来到了大学,一批一批的“八九点钟的太阳”却堕落了。同时,有人也开始反省了,为什么给了自由,却变成这样了,逐渐变成我们讨厌的样子。

很多人进了大学,就开始经常性地逃课,沉溺游戏无法自拔,迷恋化妆流于肤浅。反驳所有人都是说老师讲的太无聊空洞,没有吸引力。逼急了,就会自以为行为前沿思想先进得大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别管我行不行?”

老师当然有责任去让自己的课像艺术般地呈现,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老师的课讲得有多好,数学还是需要你动脑子的。更何况,我们还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最好的老师来授课,总有人因为某些不可抗拒的原因翘,毕竟老师永远没有男女朋友的生日祝福或者陪伴来得温暖和令人振奋。

还是那句老话: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当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共产国际李德的一意孤行,鲁莽自大,不听取毛泽东、周恩来的意见,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最后不得不万里长征。

长征精神固然伟大,但长征路上红军中过半死去的烈士孤魂永远在长征路上思念着家乡的母亲。

就算不谈古念史,只说今天。你看看你身边的人,小学毕业的、高中毕业的、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毕业的,有没有差距呢?

是的啊,确实人跟人的思维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但是人跟人之间的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2)不应该让这句话成为你的借口

人生就是由大大小小的不同的选择组成的,大到选择哪个伴侣与职业抉择,小到每天的吃饭休闲,如果没有压力,人总是会选择更轻松愉悦的那个。拖延症不就是这样的吗?

人类也是这样进化的,不然能量消耗过大在饮食资源匮乏的环境之下,很难存活。《伤寒论》的诞生就是寒潮的侵袭伤害了医圣张仲景的一大家子人,最终激励医圣刻苦钻研人体与医学,最后才得以成稿的。

但是,如果医圣在早期就开始研究医学,会不会就避免了大家族的人口死亡呢?

“苏老洵,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人人口熟能娴的老苏、大苏、小苏并列唐宋八大家从来不是为了我们记的时候好记。苏洵一世英名在外,再能是有两个青出于蓝的儿子,厮世还有何所求。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苏洵的哥哥在很早之前就进了进士,苏洵的父亲看到儿子这样也有点着急,但是他知道,这个儿子需要一个契机。后来苏洵的妻子程夫人也为丈夫的将来而担心,而且当时苏家渐渐败落,生活过得十分清苦。就有人跟程夫人说让她去娘家要点钱来,让日子过得好一点。程夫人坚决否认,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丈夫也是在等待一个时机。

后来,终于等到苏洵发誓要立志苦读诗书的时候,家中已经贫弱不堪。但是他老婆程夫人仍然鼓励他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她自己一个弱女子挑起家里的重担,以让丈夫专心读书。

浪子回头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代大儒曾国藩,从来都是天资愚钝,经常被左宗棠嘲笑为“猪子”。17岁就染上了烟瘾,从此欲罢不能。为了戒烟,他改名“涤生”以励志;为了戒烟,他转了学;为了戒烟,他摔烟壶、烧烟叶;为了戒烟,他拜老师。

挣扎着到了32岁的曾国藩,在经过一年的修身养性之后,在某一个深秋的夜晚,郑重写下来著名的“日课12条”,明白了“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自此,人生境界一泻万里,一发而不可收。

细数古今英雄,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异于凡人,做出的成就自然也非同凡响。但他们身上的共同点总是惊人地相似。因为成功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深厚的道理的。大佬之所以成为大佬,都是因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摒弃一切享乐主义的超高理想和一段头悬梁、锥刺股的血泪奋斗史。

他们从来不给自己的缺点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他们相信,别人能做到,自己同样两个胳膊顶一个脑袋,毋庸置疑也能做到。他们更相信,别人做不到,不代表自己也做不到。

他们一直去在为人生目标而努力,而不管是否能达到。不要再去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句话去作为你懒惰、自私、胆小的借口!

(3)条条大道不一定通罗马

王阳明从11岁就质疑他的老师说的“读书登第是第一等事”,17岁遇到理学大师娄谅,问娄谅如何才能做圣人,娄谅回答说“圣人必可学而至。”王阳明又说我一直都在学习兵法,就是希望将来“为万世开太平”。娄谅说:错了,要内圣外王。王阳明又诚心请教如何才能内圣?娄谅秀口一吐:格物致知。

王阳明回到老家,开始严格按照程朱理学所要求的格物致知认真去做了。

朱熹既然讲致知要先格物,那么王阳明就和他一个同学先从家里的竹子开始格。

才认认真真格了三天,他的那位姓钱的同学就不行了,就剩王阳明一个最后整整格了一个星期。最后什么都没格出来,反而把王阳明格得都吐血了。

这次耗尽心力的“阳明格竹”不仅导致王阳明患得一生重要的疾病—肺病,更是为他后来开辟心学提供了一个起点。

幸亏王阳明懂得及时止损,也才有了后来阳明心学的出现。而阳明心学更是启发了之后的一批一批的人,比如曾国藩、毛泽东、陶行知,甚至日本的明治维新。

章太炎先生也说“日本维新,王学为其先导。”阳明心学也是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

这是极高的赞誉了!

近几年,所有人都想着要弯道超车,要认知升级,都在瞄准着一个又一个的机会希望能一举跻身于中产阶级,实现财富自由的目标。但是,又有多少人成为了被阉割的“韭菜”呢?

非要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时候才懂得人生的悲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啊。

每个人都很坚守地相信自己所信仰的价值观,但是你能保证你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吗?万一错了呢,影响的可是你的人生。

你的固执,你的防卫,终究都是要你自己来买单。

要想不成为炮灰,就需要不断地随时检验自己目前的状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成长数据库,失败即便是难免的,但是很多的失败是能避免的。

而且,失败,自有其价值所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多多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综合过往所有,胸中自有定见,才是根本!毕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不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因为人在社会中,你总会与别人打交道。很多时候,别人看你因为恰好是从外在去看,反而能看得更清楚。

白岩松就曾经说过“你的未来,取决于你离开时别人怎么评价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