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学习的魅力是什么?
学习的魅力是什么?今天的人恐怕大多数都认为之所以学习,就是为了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学校、拿个好学历、找个好工作、过个好生活等等,因此学习的魅力也不外如是。但是孔子不这么认为。孔子认为学习的魅力是乐趣,《论语》开篇第一句话讲的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赞同孔子。
我之所以赞同孔子,不是因为我当年上学时的学习充满了乐趣,而是因为正相反的一面。我们今天的学习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习,一言以蔽之就是“以成绩论英雄”,因此,所谓的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竞赛,其节奏之快之紧常人难以想象,而且越是所谓的好学校越是如此。试想,在这样你争我夺甚至是弱肉强食的环境下,学习怎么可能会有一丁点乐趣?
我之所以赞同孔子,也是因为,一旦离开了学校,我找到了他老人家所说的那种学习的乐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也有幸经历过这种生活——整天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想不下去了就玩手机打发时间,偶然读了几页书,真心觉得开卷有益,觉得心里总算是稍微平和了些,当时感觉真是超级好。
后来,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我的读书是:胡思乱想→玩手机→读书;而孔子的读书是:胡思乱想→读书——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孔子那个年代里没有手机,他想要打发时间的时候,除了读书也没其他的选择了,因此,在孔子而言,读书的乐趣其实有二:一是读书本身的乐趣,二是用读书来打发时间的乐趣。
这样,我们想要打发时间时,拿起的是手机而不是书本,然后一天的时间就都耗在了手机上,一放下手机就感叹时间都去哪了;而孔子想要打发时间时,拿起是书本(因为他买不到手机),然后一天的时间就都耗在了书本上,一放下书本自然就要感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样一对比,自然,孔子说的没有错,学习的确是快乐的,学习与快乐二者相辅相成。但是孔子是正确了,可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孔子选择读书某种程度上是他不得不这样,但是我们今天可供打发时间的选择简直不要太多了,而读书在所有这些选择中的竞争力也简直不要太弱了,也就是说,读书的魅力至少在今天早已大不如前,这种情况下让我们被动地选择读书几乎就等于放弃读书了,因此,我们今天的读书只能是我们主动地选择去读书。
然而我们主动选择去读书,凭什么呢?要知道,十几年的应试教育生涯早已把我们的学习热情磨灭了,日益加强的工作竞争早已把我们的精力都抽干了,巨大的生活压力也早已让我们不再相信一些虚无缥缈的美好,试问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普通人,你如何能叫他去主动地选择读书呢?
这是个大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恐怕得首先改造这个社会才成!而在社会未改造之前,我们所能做的似乎也只能是一些照本宣科的说教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务虚者】,欢迎关注,获取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