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楚汉争霸之打错算盘
项羽新安坑降,消除心腹之患后,率大军火速赶往关中。
但长达四个月的延迟。刘邦已经顺利拿下咸阳,控制了关中局势。严格讲,刘邦的成功,除了自身因素外,项羽对章邯军团的牵制打击是他能够取胜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章邯军团的歼灭,使秦王朝丧失了最后的一道屏障。很多史书上,我们讲,咸阳有函谷,潼关之险。但任何天堑,如果失去“人”的据守,引导,都不过是一个死的事物,起不到任何作用。没有精兵强将的把守,没有适时的战略决策,没有精明得当的指挥调度,天堑的作用便很难发挥出来。
秦王朝内部机制的溃烂,对真正有能力的人才的打压,使秦后期基本无人可用。如果赵高能在秦后期苟延残喘时,抽回王离的长城军团,固守函谷,潼关,依仗王离的指挥调度,结局或许还不会这么惨。
可惜这点,虽然在排挤,打压上手腕精明的赵高,政治军事上却近乎白痴,这种人是看不到这些的。
子婴设计杀了赵高,虽然有心重振朝政,但可惜朝中人心已散,重整无力。所以他虽然能够看到据险而守的必要性,并火速调遣兵力前往武关之西的峣关,进行重新布防,但还是很快就被张良设计绕过峣关,越过黄山,再由蓝田关下,大破秦军防卫主力,驻军霸上。
刘邦进至霸上,使秦完全失去了防卫能力。此种状态下,子婴开城投降。
一代霸秦至此覆灭。
秦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详究起来,其推崇的法家思想对民众施行的惨苛统治,是首要原因。自秦王之下,没有一个强势的统治者,不能关心民众的疾苦,其治理国家的思想不能贯彻实施,被秦灭亡的原诸侯国的守旧复国观念的冲击等等,也都是秦灭亡的必然因素。
刘邦拿下咸阳,做了三件事情。
一是约法三章。树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战国时期,攻伐战争频繁,大部分的战胜者都会把洗劫城池,大肆掠夺当作对胜利军的犒赏。这已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甚至一直延续到了明末清初,出现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种人类史上的惨剧。
这种情形下,刘邦的约法三章,很快得到了关中军民的拥护。
秩序得到重建。
能否快速的在占领区,建立起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是决定一场战争是否真正取得终结性胜利的关键因素。
刘邦的约法三章,却不仅仅完成了秩序的重建,而且取得了关中军民的热烈拥护。这种强大的,兵不血刃屈敌之兵的政治手腕,是项羽所不具备的。后来刘邦虽然退出了关中,但他在关中的政治基础已经打好。这成了他后来对抗项羽的一个资本。
二还军霸上。这是刘邦高明的政治策略的又一次体现,是约法三章的继续和发展,是刘邦“绝不扰民”政治思想的贯彻执行。同时,他还是刘邦摆明政治立场,树立政治形象的一次包装。
但仔细分析起来,我觉得刘邦的还军霸上还不是这么简单。
战略上的目的应该是他当日做出这一决定的首要因素,这是一直被我们史家所忽略的。
为什么呢?
刘邦打的是他的小算盘。
拿下咸阳,灭了秦王朝后,刘邦俨然成了能够同项羽分庭抗礼的一路诸侯。这就好比,前方本来有一块金子,原来也知道,但一直没有得到的希望,心中也便不怎么想。现在跑的快了,不但看到了金子,而且,前面还只余下了一个人。这时怎么想?
拼一拼是必然的。
当曙光乍现,黎明将临,希望就在眼前的时候,人的竞争意识是最强烈的,也是最不要脸,最不择手段,最不顾规则的时候。
这是人类天生的恶性。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刘邦清晰的看到了将要面对的唯一的对手:项羽。做出了还军霸上的战略决定,摆好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争态势。这才应该是他还军霸上的真实目的。
而且为了配合这一决定,他还做了攻下咸阳后的第三件事情。正是这件事情使刘邦的如意算盘差点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