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荆轲》诗赏析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赏诗·观史·学文】
这首诗通篇概括《史记·刺客列传》的内容而成,很少有议论和抒怀之语。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提剑出燕京写燕太子丹礼贤下士,招募勇士侠客,并得到荆轲,派他前去刺杀秦王;第二部分从“素骥鸣广陌”至“且有后世名”,主要写易水送别的场景;从“登车何时顾”到最后为第三部分,写荆轲行刺的经过。三个部分分别突出了三个不同的事件:燕丹求士、易水送别、图穷匕见,犹如电影中三个特写一样,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燕丹善养士,一个“善”字用得极为准确、精炼,概括了燕丹礼贤下士的许多内容。燕太子丹对待士人的“善”主要体现在对待樊於期、田光及荆轲三人的态度上。
樊於期本是秦国的大将,因得罪秦王而逃到燕国避难燕太子丹收留了他。燕太傅鞫武担心因此会得罪正处于鼎盛时期的秦国,坚决不同意收留樊於期。待燕太子丹收留他后,鞫武又建议燕王派樊於期到匈奴作战,以便借刀杀人。燕太子丹说:“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再次拒绝了鞫武的建议。鞫武于是又向燕太子丹介绍个叫田光的人,他说:“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燕丹在接见田光时“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又向他推荐了荆轲。燕丹对待荆轲之礼比之对樊、田二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正因为燕丹能够善待士人,才使得樊於期献出人头,田光自刎以绝燕丹之忧,荆轲则义无反顾“提剑出燕京”。
在诗的第二部分,诗人用大量笔墨描绘了“易水送别”的情景渲染了慷慨悲壮的气氛。据《史记刺客列传》载: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送荆轲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白帽,这是重孝打扮,足见荆轲已抱有必死之决心,而易水送别无疑是生离死别。哀风萧瑟,寒波涌起,素骥长鸣,壮士高歌。想到不可避免的死亡,人们不禁要大放悲声;想到铲除暴君,人们又忍不住慷慨激昂。“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荆轲嫉恶如仇、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不由不使人化悲痛为力量;“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荆轲舍生取义的凛然正气又怎能不令人敬仰?
诗的第三部分从易水送别的场景转入入秦行刺。正是有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誓言,荆轲飞身上车,跨过千山万水,直奔秦庭而去。“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干城”,这四句写出了荆轲入入秦行刺的急迫心情和义义无无反反顾的英雄气概。最后,对刺秦不成表示了惋惜,并明确表示了对刺秦行为的佩之情。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平易自然清淡是他的创作风格,其《饮酒诗)、《杂诗》等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而这首《咏荆轲》却给我们展示了迥然不同的风格。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朱子语类》)"正因为如此,这首诗也成了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建安七子”之一阮瑀写有《咏史》诗二首,其中一篇写荆轲刺秦事。其辞如下:“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陶渊明这首诗显然受阮诗影响,但内容上比阮诗更丰富。西晋左思《咏史八首》中也有一首咏荆轲,但与其咏史诗整体风格一样,基本上感叹身世多于感叹历史。其辞如下‘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旁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钩。”
除语言风格豪放外,此诗还有两个特点比较突出:一是语言精炼、准确,详略得当。诗人以《咏荆轲》为题,对燕太子丹招募一事不能不写,一个“善”字,便引出主人公,做到了“文体省净,殆无长语(钟嵘《诗品》)”。而写易水送别却极尽铺张之能事,从而做到了重点突出。清人张潮评论说:“写壮士,须眉如发,壮易水,萧深之气凄然。”写到刺杀秦王,更是一笔带过。二是刻画人物形象十分传神,较好地解决了肖像描写与心灵结构的关系。如“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等句的描写。
【学习词典】
〔荆轲〕战国时期著名的侠士。祖籍齐国,后来迁居到卫国,卫人称他为庆卿。游历到燕国后,燕人称他为荆卿,也叫荆叔。公元前227年,荆轲行刺秦王,失败被杀。他的事见于《史记·刺客列传》
〔报强赢〕报,报复。强,强大。蠃,指秦国。上古时代贵族有姓有氏,二者是有区别的。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人为赢姓,其族人赵父被周人封于赵城,故以赵为氏。庄襄王死后,13岁的赢政代立为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秦王以吕不韦为相,用蒙骜等人为将军,大有吞并宇内之势。“强赢”指此。
〔百夫良〕勇士。郑康成笺:“百夫之中最雄俊也。”参见王粲《咏史》诗。
〔君子死知已〕语本《战国策·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士死知已怀此不忘。”
〔渐离宋意〕高渐离,荆轲的朋友,善于击筑。宋意,《史记》中没有记载,南宋汤汉注本称:“《淮南子》: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哥于易水之上。”
〔商羽〕古代音乐乐调有七,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商音悲怆,使人流涕伤感;羽声悲壮,催人奋进。
〔图穷事自至〕图,指燕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一带)的地图。荆轲假装献给秦王燕督亢的地图,把匕首藏在地图里。图穷匕现,指打开地图,露出匕首。后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露出真相。
〔豪主正怔营〕豪主,指秦王。怔营,惊慌失措的样子。《史记·刺客列传》载:“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剑术疏〕疏,不精。语本《史记·刺客列传》:“嗟呼,惜哉不讲于刺剑之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