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
听故事,很多小朋友都喜欢。那父母如何孩子讲故事呢?是安静的阅读?!是朗诵?!是指读?!这些都是单向灌输式的照本宣读!
一
在这之前,先科普一下脑科学:
1、孩子的大脑,天生就好学。特别是【形象思维】,即想象力。近几年的脑科学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表明:孩子在2-7岁,是以想象力为主的思考方式,类似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前运算思维。到7-11岁,是具体运算思维阶段,逻辑思维才逐渐成熟,即抽象力。
例如你教孩子一个词“苹果”,通过拿一只真实的苹果,然后假装咬一下,孩子就记住了,这是一个可以吃的东西,叫苹果。
这就是形象思维。
2、孩子的记忆,比成人大脑的记忆短,这是【工作记忆】。而且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每当专注力被破坏时,可能看过、听过就会忘记。
例如我们在一边看书,又一边手机聊天,同时做两件内容不同的任务时,就非常容易因为开小差而忘记看书的内容,也就是工作记忆的特点。即工作记忆只关注了当前的任务(玩手机)。
当孩子一边看绘本,又一边拿着喜欢的玩具时,也是如此。可曾记得边追孩子边喂饭的情景?其实是一样的,在吃饭和玩这两个任务的优先级上,孩子是有自己的选择判断,即孩子的判断依据【哪个更好玩】。
有的妈妈说了,“我孩子就不爱阅读,读几分钟就扭头去捣鼓玩具了,让我头疼不已。”
我要说:“是的”。因为孩子的阅读工作原理和成人阅读没什么区别:当我们认为阅读是非常无趣、抽象时,就想方设法要脱离这种形式,去自由探索和挑战界限,这就是天性。
二
在日本,绘本叫做图画书,日本的绘本非常发达。我看过一本绘本指导性书,叫《感动大人的图画书》。
在绚彩童年绘本馆的一次活动中,我认识了孙慧阳老师,她曾在一次小学绘本课上讲了一个《会飞的抱抱》,特别感动的是她讲完故事后,对着班里一个同学说:“来,我们现在就寄一个大抱抱给班主任。”那位同学的反应起先是惊讶,然后几分钟缓过来,全班都兴奋开来,于是把绘本的故事情节作了改编,一个个抱抱传给了他们的班主任。
《绘本之力》作者之一柳田邦男先生,在这本书《感动大人的图画书》里也介绍了这个新概念,叫【感动】。
于是我把这种不能言表的形式,用孩子最喜欢的肢体语言,来阅读绘本。
感动、真实、生动、兴奋……一切感觉在我体内心潮澎湃的流动着!
我怀着一种崭新又好奇的心境,加入孩子的绘本世界。

三
其实,孩子在每一次读绘本的感受都不尽相同。第一次,孩子觉得是好玩;第二次,孩子感受到了新发现(好奇);第三次,孩子体会到了乐趣;第四次,孩子会说"爸爸、我来告诉你"。
我会像一个魔法师一样,让阅读变出魔术来,孩子难道不会爱上阅读吗?
例如我讲一本叫《车来了》的绘本,里面讲小动物们如何坐公交车去目的地玩。
我会粗略地先和孩子用抽象的语言讲一遍。
然后就放下书,顺手拿了一个圆形坐垫当方向盘。
对孩子喊道“车来了,车来了,我们大家爬上公交车咯,我是一个公交车司机,你是小河马,现在你要等公交车。”
我就爬到他的儿童床,把小床当做公交车,假装打开车门,然后邀请孩子爬上车。
“上车的乘客,先买票,来给我一块钱。”我说,使手势假装让孩子投币。
“请乘客抓好把手,前面有点堵车,下一站是大润发,我们的终点站是步行街。”我又喊道。
“有一个老奶奶上车了,后面的河马小朋友,我们要怎么做呢?”我按照书中的内容自编自导,启发式提问。
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角色扮演、假装游戏,最大限度的与真实生活结合。
此时,孩子非常活跃。他还自己充当了一回公交车司机,让我把扶手抓好。

很多父母特别纠结语言文字传达的魅力和准确性,但在孩子的理解范围内,父母的文字叙述成分仅仅占了20%,其他还有肢体语言、真实模拟场景、虚构的想象力、表情及语气、图片的画面感。
孩子学习的过程叫【玩中学】,是一种动态模式,在这模式中学到了各种各样内容和规则,而且比起指着文字阅读,他理解的更快。
对我们来说,这种阅读法的好处是提高了专注力,同时也做到了阅读并理解。
那对于孩子呢?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游戏力、文字知识等,这些非常次要。
为什么孩子喜欢这样的阅读?正是这种轻松地、搞怪地、互动地形式架起了一座与孩子之间亲密联结的巨大桥梁,加深了亲子关系,何乐而不为?
阅读的最终形态不是知道世界样子,而是看到世界样子,这是知行合一。
就现在,拿起绘本来演吧!
作者:灰灰 (我是一个80后奶爸,育儿路上你的知己)
记得看完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