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读书社

阅读打卡|74偷窃

2025-05-12  本文已影响0人  潇子雯

今天继续读《孩子与恶》这本书,看到作者讲到了孩子偷窃之恶,他说这种现象在孩子里很常见。甚至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多少都可能有过这样的不光彩的经历,有的甚至被当做笑谈。

作者说越小的孩子,越没有明确的物权意识,不清楚别人的东西属于别人,自己不能随便动。他们经常凭着自己的欲望行事,父母没注意,可能就会拿了别人的东西回来。

这是不知情的偷窃,甚至在这些孩子眼里,不存在偷不偷这回事,这跟孩子本身的社会化发展有关。也有生理性的原因,孩子的镜像神经元等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导致孩子很难意识到自己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甚至也有后天家庭教育的原因,如果家长不注重物品归属界限的教育,孩子可能也不能很好的意识到哪些事不能做。

从后果来看,有的偷窃更严重,有的偷窃似乎没有那么严重。

比如,很多孩子有过偷吃、偷摘邻居的水果蔬菜等行为,这并没有造成严重的损失后果,多数是出于想吃的欲望,或者好奇、调皮捣蛋的天性,类似这一部分行为,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就会自然减少。

而那种明知故犯的侵占窃取别人的东西行为,并给对方造成较大的损失与伤害的现象,比如入室行窃,未经允许拿走别人的东西等,才是我们常说的偷盗,偷窃,它是一种有意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的行为。

这种现象往往会跟偷窃者的品行绑在一起,属于一般人不能容忍的恶,也确实应该明令禁止。但是,这样的偷盗存在着很多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被过分剥夺了某些需要。找不到更合适的满足方式的孩子可能就会铤而走险。

这些需要包含很多种,比如最基础的生理需要,孩子馋某些好吃的,想要买其他孩子都有的东西,又没有足够的零花钱,这些基础的需要,对于自控力不够的孩子,可能就会造成偷窃的行为。

这也不是要一味放纵孩子的欲望,无节制的满足。适当让孩子延迟满足甚至学会接纳自己现实条件的有限性,也是成长中很重要的部分,甚至要让孩子意识到想要更好的就需要靠自己主动去争取,从而刺激孩子的独立自主的发展。

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度,如果孩子太小,或者明明家里有足够的条件,却一味的过分要求孩子节俭、自控、克制,反而弊大于利,一来孩子做不到,二来也没有必要。还会造成孩子对父母之爱的怀疑,因为他明明看到家里有足够的条件,父母却不愿意满足他,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孩子会变得过于自控,委屈自己,无法接纳甚至享受自己的欲望。而一旦不敢让自己享受,也就不敢更快乐了。

有时候孩子偷窃的东西,反映的不是孩子的某些基础需要,而是孩子内心某些隐藏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在他的生活里是不被允许表达的,比如某些攻击性的释放。

作者举了个例子,说曾经有这样一个男孩,偷拿了家里的钱,自己去超市买了一把玩具枪,直到有一天被父母发现正在把玩,盘问之下才发现孩子偷了钱。实际上这家的父母平时并没有亏欠孩子,只是,他们有选择的满足孩子,比如类似玩具手枪这样的东西他们是不愿意买给孩子的。在他们看来,这样的东西容易激发孩子的暴力行为,属于危险的东西。

这父母对于人的攻击性的部分是极其紧张和排斥的,他们甚至会放大孩子这种无伤大雅的需要的后果。

就像有些家庭,过分排斥脏,排斥游戏,排斥愤怒、伤心等负面情绪一样,他们会过分的将干净与肮脏、快乐与悲伤、文明和野蛮、正确与错误对立起来。

但这样反而会压抑孩子的天性,不能及时疏解孩子的负面能量,更不利于孩子的情绪恢复和成长,甚至会造成孩子过分的压抑以及孩子表现出虚假的健康。

第二个原因是,有的偷窃行为是为了凸显偷窃者自己的厉害,为了获得同辈群体的认可。

很多偷窃行为发生在青少年阶段,为了向同龄人证明自己身手敏捷神不知鬼不觉,敢于挑战成人世界的规则,其实他们有时候并不是真的需要那些东西。

这样的行为本身当然不应该肯定,但是青少年的那种渴望被认可被肯定的需要,那种要长大却找不到长大的证明的慌乱,却是真实的,父母需要引导他们找到更合理的自我证明方式,而不是一刀切的批评否定了事。

第三个原因是有的孩子会借偷窃的行为表达自己渴望被关注的潜意识愿望。这时候偷东西的内容不重要,而这个过程很重要。

偷东西,能让他父母关注他。所以父母除了强调不能偷东西的原则,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孩子内心的渴望,给予回应,让孩子感觉到这份温柔和关注。

面对孩子的偷窃行为,作者给出了两个方法。

首先让孩子明白这样做是错误的,底线是不可动摇的,但不要单纯把它上升为违背道德的恐怖问题,这样上纲上线反而不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其次,要思考,孩子想通过这样的行为,想要获得什么,多去反思做父母的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某些需要。也要思考是不是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来表达,导致他们会用这样极端的方式。因为恶的行为,往往伴随着环境的问题一起出现。

所以,孩子犯错,父母反思,反而更有利于发现父母自己很多的局限,从而进一步改进教育方式,增近亲子关系。

某些偷盗的背后还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比如孩子因为照顾小动物而偷家里的食物,这份爱心,单纯和善意,是许多人成年后慢慢消失掉的东西。父母要借此机会奖罚分明,明确表达对孩子某部分的肯定和赞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