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
第一次阅读路遥老师的作品《人生》,应该在十多年前。这次是第二次阅读。恕我愚钝,中年时才能稍微读懂文字,心中澎湃,在此纪念。
书中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改革时代陕北高原,以男主人公高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离开土地又回到土地为时间轴,讲述他与城市姑娘和农村姑娘之间的爱情故事。结局是不好的,引人发思。
每个人都有理想,理想终究是理想,与现实有差距时,还是得接受现实。
首先大环境时代的局限性。那个年代国家是困难的,难以建立公平合理的机制。选择机会少,考不上大学,就得回农村种地。哪怕个人再有才能,为什么高加林难以接受,他是那么骄傲的人,怎么能屈才种地?怎么一展抱负?
其次为什么不努力走上独木桥?高加林那么优秀,却没有考上大学,是不是他不够努力,太自负不凡?
再次没有考上大学,好歹有土地,自食其力丢人么?凭他的聪明才智,他肯定能在农村一番作为。比如说,主动买漂白粉改善饮用水。
人性其实说白了,就是双重标准。
遭受命运的不公平对待,愤怒甚至仇恨;而自己走后门,却欣然自得。相同的是岗位,不同的是他高加林不能被别人走后门替代;高加林可以走后门替代别人的岗位。
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最关键的在于个人的品行端正和原则坚守。
高加林第二次回到土地,是因为他选择了跟农村姑娘巧珍分手,跟城市姑娘亚楠结婚。却不曾想被情敌妈妈举报走后门,一纸通知打回原形。这里有两点:第一、人生每一步都是真实的每一步都算数。来不得半点瑕疵,你以为被查的概率低,那是你以为,前提是你不要太过分,做事太招摇得罪人。得罪人了,就会翻船。第二、见异思迁,抛弃巧珍,是件不道德的事。好高骛远,经不住诱惑,这山望着那山高。大城市理想的工作,和有共同话题的爱情,在高加林的眼里,这才是他的理想。殊不知,考上大学是他这辈子最好的实现理想机会。而没考上也不是说这辈子就永远是个农民了,只不过要走一些弯路。小说里为什么说高加林后来幡然醒悟发现其实深爱着巧珍。巧珍其实是他自己,也就是说后来他认识到了他就是个普通人,知道自己的起点在哪里,起点就是个农民,没有什么看不起的。看不起农民,也就是看不起他自己。自卑,觉得低人一等,何其侥幸,做了几天城里人,便飘飘然,巧珍只是个农民,配不上我。我想说的是,国家工作人员,工人,知识分子,农民,都是社会定义的阶层和分工,而在感情里,看中的是灵魂,灵魂是平等的。
年少时,我拥有一颗改造世界的心,过完不平凡的一生。不曾想而立之年之后几年,我放弃了这个想法,承认了自己是个平凡人。我想我不是怂了,而是我输给了认知。在现在的我看来,人生就两件事: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
说来话长,以前的我几乎不关注自己,一直活在别人的看法里。经常为别人的言语而生闷气不开心。这几年我学会了观察,我发现原来她对谁讲话都是这样,那我也必要把精力浪费在她的言语上。
以前的我几乎不关注自己在意什么,内在需求什么。在多次跌倒起伏中,才认识到,自己是个特别在意提升与成就的人。这有利于我做选择。
而认识世界,这个世界有一套既定规则和底层逻辑。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与世界好好相处,以温柔应对世间所有的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