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记忆(习俗)
2021-02-14 本文已影响0人
后来的六六
关于过年习俗的记忆,儿时关心的都是关于吃和玩的,比如腊月二十三祭灶王是为了吃麻糖;正月初三迎喜神各家各户拿着自家的爆竹一起到县城外的山坡上去放,同时互道祝福,孩子们是为了在人群里跑来跑去,拾炮仗,像放飞的小鸟一样快乐。
但记忆最深的不是这些,是关于出嫁女儿年三十不能回娘家的习俗,有些沉重也有些无奈。
这一习俗应该是来自晋西北一带,传了多少年不晓得,到现在仍在延续。
这的确让做女儿的很不舒服。记得自己年少时想让出嫁了的姐姐回家过年,妈妈说不可以,我问为什么妈妈说这是习俗,说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过年对哥哥弟弟不好,最多也就是年三十中午可以回来一下。
哪里就不好了?有什么联系吗?团圆不好吗?我不服气。
习俗,就这讲究,多少年了,一直这样。这是妈妈的回答。
我说,那我以后出嫁非得来陪你过年。
那时还小,意气说事,现实远没有那么轻松。
有一年年三十上午,一家三口回父母家,帮张罗中午饭,刚做了一半,家嫂来了,便硬生生把我们赶了出来,说为什么要来?谁家女儿年三十来娘家?
那是一次极糟糕的经历,出了父母院门,泪水便再也忍不住,女儿那时还小,一直问为什么。
家嫂也是正经科班毕业的大学生,对这样无来由的习俗居然都看的这么重,估计在农村“传承”的更好。
从那以后,年三十再也没有登过父母的家门。
关于过年的习俗很多,自认为这是一个陋习。但改变一个传了多少代的习俗,难之又难。
年味记忆大多都是快乐的,比如写对联看年画这些,即使随着时光消逝了,回味起来也还能感知那种味道与温度,给岁月赋予了更多的色彩。
唯这一条是最窝心的,不知还得假以多少时日才能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