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社群读书会

《内在生命》5 潜伏期

2019-12-06  本文已影响0人  大补丸

本系列是英国精神分析克莱因派《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的读书笔记。

Chapter 6 潜伏期

开始进入小学

经历了孩童早期的“被害焦虑”,孩子会进入“潜伏期”,大概是5-11岁之间。当然,如果基于特殊原因,这个阶段会延长或是出现在今后的任何年纪。

一般而言,潜伏期开始于5岁,也就是俄狄浦斯情节消退的年龄。所谓潜伏期,是相对于之前或之后对外界有激烈情感,此时跟世界战斗的热情需要休眠,积蓄身体和心理的能量,为应对青春期的麻烦做好准备。

这个阶段孩子开始进入学校,与他每日的主要任务相关,孩子开始探索世界、模仿大人、学习、占有……在这过程中,孩子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因为他对自己与日俱增的处事能力感到高兴,也为自己得到大人的关注和鼓励而兴奋。

心智力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智力就在这个潜伏期阶段建立起来。

随着成长,孩子需要应对更多问题,世界变得多姿多彩,同时也变得更具挑逗性、更令人受挫。

孩子开始经验到拥有自我内在世界的感觉。

尤其是当外在社会的挑战,比如需要合作、分享、交友、分离等,这些复杂的活动让孩子产生挣扎,但同时也产生学习的动力。

如同孩童早期需要一位坚决而信息的涵容者一样,此时正确的关注和引导,将更快帮助他建立起内心的自我。但倘若没有这样的外界帮助,则孩子的“以学习来克服焦虑”,就很可能转换为利用防御心理痛苦的机制来面对。如同上节讲到的“外骨骼”,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会很容易强迫性的发生或爆炸。

成长

在潜伏期这几年,孩子会找到被社会所接受的管道来发泄婴儿期的冲动。例如通过结构式的游戏与规则来减少破坏冲动;通过外在世界的效率和控制力的增长,减少潜意识所恐惧的内在的“坏东西”。

这时候还会出现所谓“反向形成”机制,过去想要毁坏,现在想要修复;过去想要打乱,现在想要规整。

潜伏期的挣扎在于性与攻击能量的转向。以及将这股能量投注到更广阔的活动中。

家长如何引导教育

潜伏期的孩子有大量积累信息的欲望,本质上非常社会化,并以模仿大人、占有、搜集、交换、买卖的行为表现,甚至还会发生写不当的行为,如偷窃、捡拾、诈骗等。他们对于价值的分辨力经常不足,其见解也很肤浅。

例如孩子热衷背古诗,却并不想知道诗词的含义;想要搜集卡片,却并不是出于喜欢。

需要注意的是有关性教育。在当前这个阶段,孩子仍然没有摆脱对生理现象的厌恶。当他因为观测到青蛙卵变成蝌蚪而充满愉悦,此刻如果告诉他蛙卵是青蛙爸爸和青蛙妈妈交合的产物。当他将两件事联想在一起后,整个过程就变得恐怖起来。

近几年儿童性教育的话题经常被拿出讨论。对于此类关乎生命本体的教育,由于可能会涉及到孩子内心的原始恐惧和冲动,所以应该按照成长的时机适时的进行教育,切不可简单粗暴和随意。

儿童文学的作用

社会生活,尤其是阶层和分类经常被简化出现在儿童文学中,善良的、愚蠢的、受挫折的、好的和坏的等等。

通过儿童文学建立起内化的自己,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很有帮助。

一是因为儿童文学对于复杂社会和人的描写更容易被孩子理解。

二是因为故事的情节发展通常可以教授给孩子美好的品质。

三是不自觉的代入,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想不通的难题。

要在潜伏期中,获得真正的成长与发展,有赖于两个要素的微妙平衡,一为如何获得面对“下水道(阴暗、痛苦)”和“大火(性冲动、危险)”的恐惧时所需的技能与知识。二为在获得的过程中,不可让秩序、数量与具体性排挤掉有想象力的自我品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