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吃力的时候,不妨停下来
文/赵晓璃
最近几天,我听闻了几个朋友罹患绝症的消息,悲伤的同时,也重新对人生进行了一番思考。
人这一生不过短短几十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和时间赛跑,渴望能够在有生之年做出一番事情,不枉来此人间一遭。
然而努力真的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孤独之旅,在看不见希望的努力面前,很多人退缩了,甚至中途变换了轨道,美其名曰“及时止损”,然而你今天以为的损失真的是损失吗?
就在我们看似聪明地止损时,少数人挺过了难熬的岁月,成为众人艳羡的成功者。
一、
那天下班走在路上,突然听见有个清脆的声音喊道:“赵老师”。
我定睛一看,是两年前我带过的一个学员小婷(化名)。
她穿着职业裙,一件白衬衫外加一件西服背心,胸前打着精美的蝴蝶结,感觉像是商场或者银行的制服。
“在哪儿上班呢?”我问。
“就在旁边的百货大楼上班。”她说。
“从事什么工作?和会计相关吗?”我问。
她摇摇头:“我当时学会计感觉太吃力了,所以后来就放弃了,这不现在就在做营业员呢。”
正说着,路口的绿灯亮了,她和我道了声“再见”之后,就过了马路。
望着她行色匆匆的背影,我的内心五味杂陈。
二、
小婷其实是个天资不错的孩子,头脑灵活,但有一点很要命,就是怕吃苦。
她当时在班里是一个活跃分子,上课的时候积极发言,然而每当我布置下去一些作业时,她经常不做。
刚开始她的理由是太简单了,什么登账这些还有哪个会计在做呢,都什么时代了,现在都是用软件做账了好不好;后来她的理由渐渐变了,说什么自己感觉学会计太吃力了,说一看到数字就头疼。
我告诉她,其实人这一生并没有多少年时光是可以被浪费的,尤其对于女人而言,后期还要面临结婚生子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趁年轻,还是应该好好思索下自己适合怎样的路,一旦选择了就不要轻易动摇。
那天看到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大意是,虽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但确实有弯路。
什么是弯路?
在我看来,就是凭着一时兴起开始一件事情,然而在努力的过程中,由于忍受不了枯燥反复甚至看不见希望的漫漫长夜,干脆及时止损,说什么“船小好调头”,突然转变职业轨道。
有人用十年的时间持续做一件事情做到了那个领域的行家里手,有人却不停地转变职业,后者不论收入还是生活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善。
如果我没记错,小婷当初花了一笔不菲的钱信誓旦旦过来学会计,并发誓要在会计行业混得风生水起,然而当她费尽千辛万苦考完了会计证之后,才发现会计这条路并不好走,按她的话说,这一路的学习考试太费脑筋了,到后来就不来上课了,选择了看似轻松不需要太费脑筋的职业。
我的观点是,如果感觉吃力的话,不妨停一停,不要急着做任何决定。
三、
停下来可以做哪些事情呢?
首先反思下你的职业诉求。
职业一词,本身就是“谋生饭碗”的意思。
在很多人眼里,选择一份职业最原始的驱动力就是赚钱。
提到赚钱,就不得不说一个概念,“投资回报”。
社会上的多数职业都遵循这么一种投资回报的特点,那就是前期属于成长阶段,那个时候以学东西为主,是体现不出来“投资回报”的,相反,你可能需要持续投入;而到了一定程度,当你具备了相当的能力之后,你的职位就会得到提升,等升到中层,就会慢慢产生回报;你继续积累,等过了十年二十年成为行家里手,那个时候才算到了真正的回报期,也就是所谓的“躺着都能赚钱”的境界。
四、
找到了职业诉求,接下来你需要重新审视的是,目前的职业是否匹配你的特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之前有个远房亲戚,看见我学会计现在仿佛混的不错,就怂恿他的孩子高考填报会计专业,可孩子不同意,于是亲戚就让我劝说他孩子学会计。
和孩子通了一番话之后我发现,这个孩子说话缺乏逻辑和条理,总喜欢跑偏,但是感情却细腻丰富,听出我不耐烦的情绪会及时调整说话内容。
据亲戚说,这孩子平时很细心,所以才会让孩子报考会计。
然而这位亲戚口中的“细心”和会计职业要求的“细心”是两个概念。
亲戚口中的“细心”,偏重于感性层面,指的是这个孩子情感细腻,能够体察到对方的情绪,察言观色能力很强,能够说出让对方舒适的话,做出让对方感到舒适的事情,可惜这个“细心”在财务领域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
财务邻域的“细心”,说的是在讲原则的前提下,需要抛开个人情绪,公私分明,将每件事情做到细致,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强迫症”的症状。
显然,这个孩子的特质其实更适合做销售,而不是会计。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怎样的特质,匹配怎样的职业,有些测试工具还是不错的,比如MBIT职业测试、九型人格测试等等,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
五、
最后,如果你发现你的特质好像不适合现在的职业,那么可以优先考虑现有职业范围内的其他可能。
比如我之前有段时间做成本会计,结果工作状态很不好,我喜欢人群,在表达及与人交往方面有特长,所以和老板沟通,转型做了融资会计岗位。
因为融资做的不错,后来老板干脆提拔我当财务经理。
而如今,在会计培训领域,同事领导以及我自己都发现,鉴于我自身的特质,我显然更适合走宣讲师的道路,我很享受在台上演讲的感觉,而不是职称培训之路。
补充一点,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特质,不妨问问身边人(最好是职场中的领导及同事)对你的判断,有的时候跳出自我看待自己,你会有别样的发现。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值得自己如此费心。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