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周朝故事5——泰伯让位有玄机》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大家好,今天春秋故事茶馆继续给您讲《不一样的周朝故事》。每天都能收到朋友们的鼓励是支持,我在这里向大家表示感谢。只要您喜欢,我就不离不弃,与您共同学习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今天给您讲第五集 《泰伯让位有玄机》
上一节给您讲到了天生具有表演天赋的老戏骨公亶父,在商王武乙面前一顿浓郁的秦腔表演,把夏王感动的直抹鼻涕。最后给公亶父装了好几牛车安阳特产,此依依惜别。公亶父如愿以偿把部族搬迁到离商都更近的岐山以南。不仅摆脱了几百年戎狄的侵扰,还名正言顺地建立了周国,实现了他扩大周族部落社会影响的第一步。今天给您往下分享。
话说公亶父率领族人到达岐山南侧以后,加大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在扩大军备和国防力量。他通过与大族部落联姻起到了壮大自身实力的作用。在稳定了内外关系以后,公亶父制定了自己的政治目标,并决定提升企业形象,树立公司品牌,于是周国自此正式诞生。
在公亶父扩大周国政治影响力的过程中,他的三个儿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公亶父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小儿子季历。三个儿子各有特点,老大老二继承了老爷子的谦虚谨慎的优点,老三季历勇猛过人。其中大儿子泰伯的品德被孔子记载在《论语·泰伯》中 “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可见其德行之深厚。
《史记·吴太伯世家》对泰伯也有类似的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史记的记载共表达了6层意思:1、太伯、仲雍、季历是三兄弟。2、季历贤达且生了文王,文王从小就有帝王之相。3、老爷子想把王位传给孙子文王。4、太伯、仲雍为了让位给弟弟季历,文身,割发到了荆蛮之地。5、当地人被他们的仁义所感动,纷纷投靠。6.泰伯成立了勾吴国。
据史料记载,泰伯、仲雍兄弟二人是在父亲公亶父病重的时候出走的。而且采用的方式是削发文身。史书分析他们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表达不接替王位的决心。因为在当时社会,削发文身与残疾人没有区别,残疾人无法继承王位,进入宗庙主持祭祀礼仪。另外一个原因是为了融入荆蛮人当地的民俗。
经过春秋故事茶馆的分析,这里一样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只是这种原因可能对开创中华道德仁义思想的周朝先祖的形象不好,所以后人刻意在回避。
想想在春秋时期最著名的两次出逃案,一个是齐国公子小白,晋国公子重耳。当年都是为了躲避王室内的兄弟相残才不得不逃离本国。所以有理由推断,泰伯、仲雍离开国都,跑到荒蛮的地方也是为了躲避王室内兄弟相残。理由有以下三点:
1、三弟季历作战勇猛,拥有国家军队的实际控制权。
《史记》里记载季历自幼武艺高强,跟随其父公亶父东征西讨,为周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由于自己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威胁了商王室的安全。商王文丁最终设计害死了已经是周族首领的季历。而在公亶父在世期间,没有看到史书有关于大哥二哥作战的描述。所以推断当年手握重拳的三弟季历已经有了篡夺王位的野心,只是觊觎父亲的威慑不敢动手。
根据史书对他的描述,季历应该是一个性格外露,而且自信心爆棚的人。像这样的勇冠三军的武夫,应该不会隐藏他的野心。即使没有在父亲和两个哥哥面前流露,也应该在心腹面前说过。在那种情况下,每一个公子身边都应该有一群忠心耿耿的追随者。那些心腹把季历的想法透漏出去也很正常。所以,当父亲即将逝去,感到威胁越来越重的两个哥哥选择了逃跑。
2、削发文身是为了化妆保命。
正是因为感到了生命的威胁,两个哥哥才迅速采取行动,逃离都城。为了躲避可能的截杀,不得不化妆改扮才得以逃脱。对比后来的齐桓公和晋文公的逃跑,还没有被逼到割发化妆的地步。可以想象,当年危险程度是非常高的。
以上只是猜测,不过历史对泰伯的评价非常高,而且还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
据说太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还亲自组织开凿了伯渎河。这条河经过坊前、梅村、荡口,一直到漕湖,全长43公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流。泰伯一生对吴地贡献非常大,所以在他去世后,人们伤心欲绝,哭声惊天恸地。泰伯生前最喜欢种麻,为了纪念他,人们纷纷采束麻丝系在腰间,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民间风俗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