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一个令无数人望而生畏的大丈夫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鲁迅
冷酷无情未必就是真正的好汉,
疼爱孩子的为什么不是大丈夫?
你可知道山中的猛虎兴风狂啸,
尚且频频回顾它心爱的小老虎。
就是这么霸气何为大丈夫?
孟子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所说的“中国的脊梁”,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是中国大丈夫的代表。鲁迅本人也是这“脊梁”的伟大代表。在近代以来的文化人中,鲁迅可堪称第一大丈夫,令无数普通人望而生畏的大丈夫!
01
鲁迅,原名周樟寿,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他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朝花夕拾》、《阿Q正传》等等。
他性子直,文笔犀利,针砭时弊,怼过他那个时代很多牛逼的人,甚至与某些大文豪交恶,比如郭沫若、胡适、沈从文、苏雪林等等。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老舍说:“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郭沫若(墙头草)也评价说: “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一九二七年,瑞典考古探险家到中国考察研究时,曾与刘半农商量,想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但鲁迅自认为不配,还欠努力,便拒绝了。
02
关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上学的时候,就常听老师们说: 鲁迅先生的作品比较晦涩难懂,同学们要做好课文预习。
我们学生中也广为流传着一句话: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大家这么说是有道理的。
因为他的作品有很强的时代背景,他以犀利尖锐的笔锋批判封建社会,包括反帝反封建和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而我们又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所以难以去体会他的文章中所表达与传递给我们当代人的思想与精神,无法做到身受同感。因此与作品之间缺乏共鸣,故觉得其晦涩难懂。
他在《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曾说过: “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此处为褒义)
我觉得这句话用来评价他的作品再好过了。
03
我印象中还隐隐约约记得那些年学过的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等文章。那时候似乎还背诵过全文,又或是某几个段落,记不太清了,如今内容也早已忘怀。
不过一些话语至今仍在我耳边萦绕,比如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等……这都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
不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倒是他那两个故事:
一、弃医从文;
鲁迅弃医从文是因为,在一次课堂上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的不觉醒的意识,拯救国民的精神。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是鲁迅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反映,这也是大丈夫的表现。
二、刻“早”字。
因为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早”字,同时也把这么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04
在大三之前,我似乎不曾读过初高中课本里出现过的人物的其他作品,因为我对他们都存在着偏见,这种固有的偏见!这有可能是中国的语文教育对我的一种摧残吧!(说句题外话,我个人认为中国的语文教育是十分失败的。因为是应试教育,老师只会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散文、文言文、诗歌……却很少教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利用这些所学到的知识,将枯燥的学习转变为有趣的学习。所以我们大部分学生没有感受过学习语文的乐趣,反而让死记硬背加重了我们对语文的厌恶程度。)
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也是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的。
可就在前些天,我在知乎上偶然看到这么一个提问:鲁迅的作品究竟好在哪?
有位网友这么回答: 鲁迅的作品好就好在他的思想,可以好好读一读《阿Q正传》,十五次左右,你就会有所发现,鲁迅先生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
这成功的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于是闲时便去图书馆借了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来读。
说来还真是惭愧,这么晚才真正去拜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原谅我的见识浅薄。
这一次的品读也算是一个温习吧。
书是常读常新的,这话没错,每读一次都会得到新的不一样的感悟。
现在来说说我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大体的看法: 语言犀利,思想深刻,作品如匕首,直插人心,一针见血。但幽默与王小波的作品相比仍略逊一筹,且文字略带有一点点文言文的味道,读起来不太通顺,但对文章总体影响不大,多花点时间多读几遍还是能读懂的。他笔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虽然人已死亡,但精神却仍然存活于当今。他的作品其实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难,我们千万不要被大部分庸人(包括自己)的看法所吓到,鲁迅的作品确实是值得一读的。
05
————————金句摘抄————————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唯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然而又感到空虚。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没有思索和悲哀,就不会有文学。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孤零零,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鲁迅: 一个令无数人望而生畏的大丈夫(一篇文章如果拥有,村上春树的文笔,鲁迅的犀利,再加上王小波的幽默,对我来说简直堪称完美!)
以上是鄙人的一点点小看法,推荐大家阅读鲁迅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