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说说“孝”
母亲节,说说“孝”,说给自己,也说给孩子。
“孝”是什么?
《左传》说:“孝,礼之始也。”
《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
孝,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基本的品德。
怎样做到“孝”?
《尔雅》说“孝,善事父母者。”子女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尽力满足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父母有事代其劳作,使父母得以安乐、愉悦。
《论语》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是指能够奉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尊敬,那这又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孝不只是满足父母衣食住行的要求,还要有尊敬之心。
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
其意思是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孝出于子女对父母表现出来的爱心,这种爱心表现为和悦的神情与脸色。
朱熹说:“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难耳。”
朱熹在这里解释了孔子所说的“色难”的缘故。这确实比敬要求也更高一些。父母年纪大了,啰嗦了,有的年迈多病,要子女伺候,要保持和颜悦色确实很难。
道家也提倡讲孝道。庄子讲了孝的六种境界。他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而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忘我难。”(《庄子·天运》)
孝的第一个层次是用恭敬来孝顺。心里把双亲当作长辈,怀着恭敬之心行孝。
孝的第二个层次是用爱心来行孝顺。一个人只有心里装着善爱,才会对父母和颜悦色。
孝的第三个层次是行孝时忘记了双亲。这就是既是长辈,又是朋友。一个真正孝顺的人把父母看成朋友,经常聊天,父母和子女之间没有隔阂,怡然自得,共处愉悦。
孝的第四个层次是让父母忘记我是子女。这是说不但子女把父母当作朋友,父母也把子女当成朋友,彼此之间无话不谈,父母接受子女的孝顺,一切觉得自然而然。
孝的第五个层次是我要同时忘记天下人的存在。这就是说真正的孝顺是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父母和子女开心快乐最重要。
孝的第六个层次是使天下人根本忘记“我在孝顺”这回事。孝顺的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行孝很自然,没有一点勉强,是出于人的天性。
孝,不仅要奉养父母,也要爱护自身。
《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不行不义之举,不做冒险之事,以免父母为其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保证父母心境安宁、平静,是孝行的开始。
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并在道德修养方面不断完善自身,以彰显父母的教育有方,这是孝行的终极。
小开心画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