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心得有佛气儿儒释道传统文化

越是下品下生,越是净土的正机

2019-08-02  本文已影响14人  5cc1a542ec19

问:“机”者何义?

“何机得受”的“机”是什么意思呢?


答:荆溪云“所言机者,可发为义”(《释签》六)

“机”这个词我们经常说到。

所谓“机”就是“可发”“可”是可能性,“发”是发动。就是一个人如果遇到缘,可以发起对佛教法的信心,这样的人就称为“”。

一个人是不是修学佛法之机,就要看他在这种因缘情况下,心能不能发起来。有的人你给他讲佛法、讲缘,他根本就发不起心,这个机就是非机;当然,也可能是时节因缘没到。有的人你跟他讲佛法,他只能相信保平安、求富贵的部分,对于求解脱根本没有兴趣,发不动那个心,那很显然他不是求解脱之机,而是求人天之机,这是没办法的事。有的人你跟他讲净土,他一点感觉都没有,就好像拿一棵非常鲜嫩的草给老虎吃,老虎一点感觉也没有,因为和它不相应。

《玉篇》云“努牙,又枢机”(云云)。枢者,《广韵》云“门户扉枢也”。故知可发之义,正在枢机。道机发者,开发悟解故。亦通牙机。如《魏志》云“千钧之弩,不为鼷鼠而发机。万石之钟,不为蓬撞而起韵”。

这是先引用一些辞典对“机”的训释。接下来顺这个训释解释它有两重含义:“可发之义”的机,主要是讲在“枢机”,也通“牙机”。

枢机”是指门户的枢,像门都有一个转轴,一推就动,这叫作“机”;如果没有这个转轴,怎么开门啊?这就不是机了。所以,如果我们的心门一推就动,这个人就是机。

道机发者,开发悟解故”,求无上道,求解脱道,一讲佛法的道理,心里马上就动了,“哦,是这样”,心门不就打开了吗?心不就发起来了吗?

亦通牙机”,“牙机”是什么意思呢?古代有一种冷兵器叫“弩”,弩有一个强弓能把它拉回来,上面有一个小牙舌,就像现在枪上的扳机;或者捕兽的工具里有一个机关,有一个小牙子扣那里,一旦把它触动了,就机关开动,这个机叫作“牙机”。

《魏志》里的这两句话还是很优美的。

千钧之弩”,一钧是三十斤,“千钧”就是说这个弩的功力非常大,是个很强大的武器。

“鼷鼠”是一种很小的老鼠,还没有大指头那么大。这么强大的千钧之弩,不是拿来射小老鼠的,不是为了它而发动这个机关的。用现代话说就是“高射炮打蚊子”,高射炮不是用来打蚊子的。

“万石之钟”,“石”字读“dàn”,就是大钟。

不为蓬撞而起韵”,“蓬”就是小蓬蒿草,这棵小蓬蒿草撞万石大钟,怎么会撞得响呢?这是个比喻。

当然,这个比喻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理解。

释迦牟尼佛就好像一名弩弓手,

在《观经》当中装了一把“定散二善”的弓弩。讲定散二善之教,目标不是让你得人天善果,如果目标只是用定散二善来获得人天果报,那等于是为鼷鼠把这个机关发动了,那就浪费了。讲定散二善之教是为了干什么呢?为什么而发机呢?目标是为了把我们送到极乐净土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它,

定散二善之教是一把强弓,上面搭了一支念佛的箭

我们念佛就等于乘到箭上,同时机关发动、牙机发动,

“啪”这一箭就射出去了,就直达净土

万石之钟”也是讲念佛,念佛是顿教一乘之大法。那么,这个大钟谁能把它叩响呢?在《观经》里就是韦提希,也就是凡夫

这个比喻很奇特。圣道门的根机来到净土门里算小蓬蒿,念佛法门必须是凡夫之机来叩

像《观经》里的“禁父缘、禁母缘、厌苦缘、欣净缘”,这显示常没造罪之机才是净土教法首先偏救的对象。所以,前面说“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明”“遇因韦提致请”,“韦提致请”就代表障重难明的众生来撞释迦佛所说的定散二善之教和弥陀佛所开显的别意弘愿,这座六字名号的大钟就嗡嗡地响起来了。如果是阿罗汉,或者是高位的菩萨来撞这个大钟,那等于像一棵小蓬蒿草撞钟一样。这种比喻大家不要误解。

当然,如果是撞圣道门自力修行的大钟,那造罪凡夫、常没凡夫就像一股轻风一样,根本就没有你的分。

以净土门来说,下品下生的根机反而撞得最响。寺院里撞钟,有一根大木头,对准钟的沿口撞上去,就特别响。所以,

越是下品下生,越是净土的正机,撞的钟就越响,钟声就越悠扬、辽阔、深远。

当我们听到“下品下生,乃至十声,三念、五念,都能往生净土”,我们心中就感动了,我们就听闻到了弥陀救度的嘹亮之声。如果是大菩萨往生,哪有什么声响啊?

如果我们根据这个比喻来理解整部《观经》的话,前面的定善观都是小撞小响;到散善门就撞得更响一些;散善门当中的上品上生撞得还不够响,一直往下,就一声响过一声。钟是一样的,但是撞钟的器具不一样。上品中生又比上品上生响,上品下生又比上品中生响……一直到下品下生,响彻法界,响彻一切常没造罪众生的心底

所以,

一般人总是把自己定位在上品上生,说“我要求上品上生”,如果那么定位,是很难把这个钟撞响的,即使撞了也不够响。

反而是了解到自己是一个下品下生、造罪常没的众生,弥陀救度的法音、六字名号的钟声才会在我们心中持久地回荡。

希望大家去思维。

恭录自:《观经疏楷定记》讲记108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