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事想法成长励志

ZARA被疑辱华:美的「魑魅魍魉」

2019-03-05  本文已影响58人  远近先生


1

辱华这个词,现在只要一提起来,就是全身“敏感带”。

2月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西班牙的快时尚品牌ZARA发布了全新彩妆系列平面广告,用了中国模特李静雯,结果被许多网友质疑这是辱华行为。

网友质疑的点有两个:一是模特脸上清晰可见的雀斑,二是模特本身的姿态和表情太过僵硬和刻板。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广告应该是美的,是能够让人产生购买欲望的。

大家觉得ZARA的这组广告,不够美,甚至太过真实,看了也不想买产品。

随后,这组“不够美”的宣传被许多人冠以“辱华”,在他们看来,这个模特不能代表亚洲女性,甚至有刻意丑化的嫌疑。

ZARA也做了回应:没有刻意丑化亚洲女性,宣传面向全球不是针对中国市场,模特是西班牙(总部)选的,审美观不同,照片是自然状态下拍摄的,完全没有PS。

网上许多人对这个声明依旧表达出了不满,不是针对中国市场就等于是不顾及中国人的审美了吗?美丑争论可以甩锅给东西方审美差异?

当然,也有许多人表达了支持,他们认为,之所以有人觉得不美,是因为我们平时滤镜看多了,网红脸看多了,造成了审美偏差,真实才是美。

紧接着,中国日报给出了官方的盖棺定论,一句话:辱华的门槛哪有那么低?

不同人欣赏角度有差异,扯不到丑化甚至是辱华的高度。网友爱国之心可以理解,但没有必要玻璃心,兼容并包的审美,本来就是一个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神经紧绷、动辄挑刺才会让人看不习惯。

既然已经有了官方认证,那么关于是否辱华就不必再争论。

那我们就来单纯谈谈这组照片的“美”。

2

你若问我,ZARA的这组照片美不美?

我会诚实地回答你,真实但不美,但不可否认,它很特别。

作为广告人,我们在做广告时有一个功能,叫做“打到记忆点”。

广告宣传有许多方式,如果美,就要美到极致,美到你一看到它就会发出“哇好美”的感叹,如果丑,就要丑到极致,丑到一看到它就忍不住想骂“呸,这是什么东西”。

所有的记忆点,无论好坏,都必须是特别的,在以后你遇到同类化产品时,脑子里第一时间“啪”就想起曾经印象深刻的那个片段。

我不能断言ZARA是否是有意为之,但对于品牌来说,是一件好事。

因为你很有可能在遇到他们的产品,甚至遇到同类产品时,想起这组照片,想到这个有雀斑的中国模特。

广告营销的目的,不是让你必须购买,而是让你有记忆点,就是你在不经意间脑子里火光一闪,啪得一下,想起它来。

能够被人想起,广告就算成功,因为只有被想起,才能进一步激发你的购买欲。

但ZARA的这组广告,虽然真实,但却依然感觉不太舒服。

在ZARA的回应中明确指出,这组照片是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拍摄的,未经后期。

于是可见,在外国人的眼中,亚洲人自然的状态,就是这个样子。

这种刻板印象,其实一直都有,正如最早被外国人追捧的中国名模吕燕,按照我们国人的大众审美,你真的没办法说,这个姑娘很美。

甚至有人觉得她丑爆了,但外国人就喜欢她这种面孔,觉得她代表了东方。

这不仅是某个外国人认为的,而是整体印象,就好比国外的动画片《花木兰》,我在第一次看到这个女主形象的时候,差点以为她是按照吕燕的样子画的。

对比放在一起,是不是特别像。哈哈。

但,没有几个中国人敢说,这就是中国人的面孔。

所以,刻板印象不是国人专利,是全球属性。

ZARA这组照片看起来很像是摄影师抓拍了几张,还没有凹出任何带有个人特色的造型,就宣布了收工。

以这种完全毫无准备,来对应这是自然状态,我觉得这是一种抖机灵。

毕竟在其他摄影师的镜头里,这位模特是这个样子:

我完全可以说,右边这张也是广告拍摄中自然的状态,雀斑依然可见,但却让人看着很舒服。

因为你能从照片里看出灵动、俏皮,看出模特不是一个产品的架子,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在镜头前非常轻盈,像是一个调皮的小生灵。

将这些照片放在一起对比,相信你会有如我一般的判断。

3

接下来,让我们从ZARA事件中跳脱出来,单独来看“美”这件事。

有人曾问过我,审美是否有高低?

这个问题,至今争论不休,每个参与讨论的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论据,也都有道理。

在我看来,美没有高低,但审美有高低。

这属于美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从横向来看,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美,苹果有苹果的美,建筑有建筑的美,油画有油画的美,音乐有音乐的美。

我相信,几乎所有人都不会觉得,建筑的美会高于苹果的美,油画的美就低于音乐的美。

不同性质的美,不可放在同一纬度去对比,也就无所谓什么高低贵贱。

从纵向来看,同一类型的事物,美是有高低的,也就是审美高低。

同样的绘画,有的就是鬼画符,有的就十分精致,这必然有美丑之分。

这里面,就是审美的功能在进行指导和辅助。

审美这件事,直到今天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它牵扯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千年的历史、文化的差异,小到个人的教育水平、生活环境。

审美的争议,说到底,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成长背景下的人们,因“不同”而争议“不同”。

如果审美无高低,那就不会有美学,不会教别人如何去发现美、创造美、指引美,甚至引领新的大众审美。

但,审美不是分界线,而应该是一个平均值。

它的分界不是说美丑如此的分明,而是代表着我们对于美这件事的平均认知水平。

很多人对美有两个观点,也可以说是误区

第一,美应该是自由的,如想象力一般,信马由缰。

但实际上,美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它并不自由,因为它受到很多人或者环境的限制,产生美的过程可能非常自由,但这个自由,依然是在可被接受的审美框架下进行的。

有句话说,美的极致。

其实,正是因为有约束,因为受限,才能发挥美的极致,不然就成“无极限”了。

第二:美是自己事情,所谓的时尚也与自己无关。

但实际上,你所看到的美,是大众审美里最可被接受的一种,它不是随意的美,而是已经被挑选过的美。

正如电影《穿prada的女魔头》里,那个女魔头主编说的一段话,大意是:

你身上穿的这件蓝毛衣,但那不是绿色,也不是青色,而是天蓝色,知名设计师设计过天蓝色的礼服,大牌使用过这个颜色,然后天蓝色就成为了其他设计师的最爱,放入其他的名店,快消品牌也使用它,才能被你挑选出来穿在身上。

总之,那个天蓝色价值几千万,花了数不尽的心血。滑稽的是,你以为是你选择了这个天蓝色,但实际上,是我们帮你从一堆衣服里,选择了它。

所以,你瞧,对于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很显然,有人以为自己选择了美,但有的人,则认为,是他们替你决定了美。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是谁?

4

审美这件事,本身就是阶级的产物。

有人甚至认为:审美的高低,代表了阶级的高低。

阶级高的人,甚至能够创造大众审美,引领芸芸众生的美,这就是“他们”。

但也正是许多人认为阶级并无高低之分,所以审美也无高低,但实际,审美与阶级一样,都有一个金字塔等级。

法国的思想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他的著作《Distinction》里说:任何文化实践的参与都带着阶级属性的色彩。

人们在区分审美的高低,实际上,是在划分阶级。

所以,你非常容易见到这种人,有的人接受了一点高级审美,觉得自己有了一点品位,就非常容易把自己划到更高阶级的人群中。

美其名曰,觉得自己非常有逼格。

所谓逼格,就是高阶级人群的自我优越感。

这好像无可厚非,但那些感觉自己有逼格的人,一般都会以一种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姿态,去俯瞰众生,甚至是鄙视其他没有如他一般审美的人。

美其名曰,其他人都非常low。

显而易见,这看起来是在比较审美,但往本质来说,这是在比较阶级。

或者,你也做过这样的事情,当你和好友逛街时,看到同一件衣服,你觉得不好看,但你好友爱不释手。

你劝了半天都无济于事,好友依然坚持买下,你脸上微笑,背后却在默默白眼,心里说不定还在吐槽:这特么是什么审美,明明丑哭了。

先不管这件衣服是否真的漂亮,你因为自己和好友的审美不同,哪怕你们可能处于同一个审美层次,你都会将她的审美不由自主放于你之下。

审美好的人鄙视审美不好的人,哪怕是同等级的,都存在着相互鄙视。

他们是在鄙视美吗?他们是在批判审美吗?

不,他们在对比阶级。

以美作为了自己可以站在更高阶级的台阶,用美作为包裹自我阶级的优越感。

这听起来,就非常的厚黑学。

但细想一下,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在少数。

5

所以,经过这一系列与你的探讨,我最终只有一个核心观点要告诉你——

美,只需要取悦你自己。

听起来很鸡汤是不是?

别着急,它里面,实际上有非常唯物主义的核心。

皮埃尔·布尔迪厄认为,阶级,是社会属性,它不具备任何可用以攻击的目的,但阶级的提升,会带来对自身美丑的更多自信。

简单来说,如果你吃不饱穿不暖,估计都没时间没精力也没金钱和条件去打扮自己,但如果你吃的好穿的好工作也好,那么自然而然,你的需求就更多。

在国家层面上,我们之前谈物质文明,后来谈精神文明,现在谈两手一起抓。

古语还有:饭饱思淫欲。虽然这并不是一句好话,但却是同一个道理。

只有你不断攀升阶级,提升自信,你对于美丑的看待才会更加全面,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就会影响你的审美。

刚才我说,美这件事特别容易产生鄙视链,我们都会因为美而不自知地与别人进行对比。

同事的衣服不如我的好看,今天穿的鞋子比其他人的要美,你的任何状态,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一番“美的鄙视”。

同时,你在鄙视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鄙视你。

这好像就是美的副作用,人们都想让自己是最美的,自己的审美是最好的。

但,只要明白美只需要取悦你自己,你就会慢慢消除这种“美的鄙视”,你消除了比较,也就会不在意被比较。

美这件事,你也是无法赶超的,就像时尚,你永远无法跟上时尚的潮流。

这里面其实涉及到非常复杂的消费心理学和行为学,你只需要记住一点, 如果跟不上美的脚步,那你只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美。

先让自己舒服,而得体的舒服,别人看到也会觉得舒服。

你需要有自己的个人魅力。

个人魅力的极致是什么,就如同我前文说的“广告记忆点”一样。

别人看到和你差不多的人,一下子就能想起你,逛街时看到一件衣服,一下子就觉得你穿上肯定非常好看。

这就是你的美,你的个人魅力。

6

可能是受历史文化等等条件的影响,我们中国人,都不太敢使劲儿散发个人魅力,或者说对于自己没有多少自信。

甚至,很多人都羞于谈“自己的美”。

不谈自己的美,但也要美,还特别惧怕不美,惧怕自己的美不被大众接受,惧怕被审美嫌弃,惧怕美的不够逼格不够档次。

我认为,这都是对美的误解,对自己个人魅力的误解。

有一个心理学现象需要普及下:

我们看待自己的时候,往往是以偏概全的,就好像照镜子时,你最关注的,是自己的脸,而且第一时间发现的不是自己的优点,而是自己的缺点。

往往是觉得自己这儿也不好那儿也不好,把缺点无限放大,因为几个痘痘都吓得不敢出门,因为缺点忽视了优点,甚至最后连优点也变成了缺点。

但别人在看待你的时候,往往会更加全面,除了要脸,还要看你的穿着,你的谈吐,你的行为举止,你的情商等等。

我们因为惧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缺点,所以选择去修正和掩饰,但实际上,在别人的眼中,他们或许都不会察觉到你的这点小小缺陷。

只要不是居心叵测故意为难你的人,他们基本不会揪住你的缺点,而会欣赏你的优点,甚至会因为你的优点,而忽视了你的缺点。

所以,在对待“自我的美”这个问题上,我建议每个人都自信一点。

看待自己的美,应该开阔一点,豁达一点。

在我看来,自信,就是一个人最闪光的地方。

一个人因为自信,连那些缺点都会发光,脸上的每个小雀斑小痘印,都透露着“个人专属”,那是一种独特的魅力。

但如果你要问,我就真的不好看不漂亮,自信不起来,该怎么办?

今年央视春晚有一个小品,里面有一个段子挺有意思。

男人说,我夸人很厉害,如果一个人长得好看,我就夸她好看,如果一个人实在不好看,我就夸她有气质。

这就透露出一个真相。

如果你真的不好看,那么你可以培养气质啊。

美的魑魅魍魉,拼到最后,不还是气质吗?

曾经有个关于整容的老问题是:千人千面好,还是千人一面好?

我觉得,最棒的答案是:别人都无所谓,你哪怕是千人千面之一,但你独当一面。

那就已经是很美很美的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