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大神上班这点事儿谈写作

如何出版你的第一本书(上)

2017-07-25  本文已影响209人  菩提小邪

这些年,遇到很多写作者咨询关于图书出版的各种问题,“我该给哪个出版社投稿?”“编辑审稿最看重什么?”“怎么谈稿酬?”“两个月还没消息,我要不要催?”,在这里,我会把一些自己认为比较关键的问题做一些分析梳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顺利出版第一本书。

我力求通过这些分析让大家对图书出版有更多的了解,内容较多,因此分为两篇阐述。

第一篇

一、别死在第一步:如何选择出版商?

二、稿件审稿:编辑是如何决定作品命运的?

第二篇

三、如何谈出版条件:版税是不是最重要的?

四、出版流程一窥,要卖的好,你还需要做什么?

本文主要介绍纸质书的出版,电子书会在最后稍作补充。

如何选择出版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要了解的是,图书出版可以说是一种“特许经营”,出版任何一本书(内刊、企业宣传册等内部传阅的除外),都必须要有书号,书号是图书可以出版发行、上市上架、在市场上以商品形式流通的通行证。而书号只有出版社有权发放。

经常会有人把图书公司、文化公司(以下统称书商)和出版社混为一谈,所有的书商都是不能取得书号的,他们或者通过向出版社购买,或者通过与出版社合作。

一些非常知名的图书品牌其实都是书商,比如“磨铁”“湛卢”“新经典”“蓝狮子”“读客”。他们有非常强大的选题策划和市场营销能力,甚至编辑校对也都全部具备,但因为没有书号而只能和出版社合作。

对非从业人士来说,区分出版社和书商是很困难的,一个比较简易的区分方法是看他们在书籍上出现的位置。出版社会以LOGO加出版社名出现在封面正下方,书脊下方。书商一般以LOGO的形式出现在封面、封底左上方或右上方,书脊上方。

这些对作者的意义是什么呢?

很多耳熟能详的畅销书都是书商策划的,但不了解内情的人往往看不出分别,有些出版社虽然每年都出版大量图书,但大多数靠着书号维持经营,几乎没有独立的策划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或者能力非常的弱。如果不明真相盲目投稿,很可能石沉大海。

所以建议作者在投稿前,尤其是之前没有任何作品的新作者,多上网查一下自己作品所属品类信息,哪家出版社或哪些出版社出版品种较多?有无畅销书或长销书?是该出版社自主策划出版?还是由书商策划?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是,该出版社或书商出不出本版图书,或者新作者的书。

很多喜欢文学小说类的作者很喜欢“新经典”或者“果麦”,也许毕生志向都是可以在这类品牌出书,新经典以马尔克斯、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等经典外国文学引进翻译为主,还有一些国内知名作家,果麦侧重于一些经典的重新翻译、国内知名作家,以及相关的影视衍生,接受本土新锐作者投稿的可能性很低,最起码短期内是这个规划。

而一些偏专业技能方面的图书,也须留意出版社或书商是否只引进外版,或只侧重在专业领域权威人士的书,作为专业书籍,往往会更加的看中作者的资历和行业地位。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我会在下一篇里具体阐述。

还有一点,即使是出版社独立策划出版,其中也有分别,很多市场能力比较强的出版社,他们或者有不同的分社,或者有不同的选题小组,每个分社或小组都会有具体负责的领域,非自己负责领域的选题一概不会通过(也有很小的可能他刚好认识负责你作品这个领域的同事,并且他们关系要好,并且刚好这个同事缺选题,并且,你的作品优秀到连不负责这个领域的人也觉得不得不推荐)。

列举这些的意思是,如果不在目标品牌的出版规划中,即使你的作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可能性很小),它也只会如泥牛入海般无消息。

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寻找和你的作品领域、风格相同的书,看看封底、勒口有没有策划编辑的投稿邮箱或联系方式。当然,结识一些知名的出版人,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推荐,是最直接的办法。

想一想,你花了多少时间查找资料、阅读文献,又有多少日夜废寝忘食、字斟句酌,把精力花费在作品的打磨上毋庸置疑,但磨刀不误砍材工,在给你的作品找买家之前,花点时间来了解买家,才能事半功倍。

被拒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问题并非出现在你的作品上,而是在你错误的选择上。

更可怕的,是因为这个原因被拒,你却恍然不知,伴随而来的,是信心的崩塌,和对自己的质疑。

这是非常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但却是除了写作本身,作者最容易控制的环节。把你的作品投给匹配的出版商,这才是成功的第一步。

编辑是如何决定作品命运的?

出版商都有专门的审稿编辑,稿件如何通过审核,这可能是每个作者最关心的问题。

文笔太差,根本达不到出版标准和抄袭不在讨论之列。这里的分析都是在作品质量过硬的前提下。

几个重点要避免的问题先罗列出来:

第一,仍然是出版品类的问题,即该出版社出版这个品类。社科类可能不出版文学,专业技术类可能不出版职场励志。有些作者也许会想,赚钱不就行了吗,一个是经营策略的问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渠道没有打通,营销不支持。

第二,违反出版条例和红头文件的,简要总结就是内容反党反政府反人类危害国家统一破环人民团结的,这个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多赘述,有兴趣网上都可以查到。实践中比较容易被忽视、但是非常容易出现的,一种是书名或内容比较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个自己体会),比如书名叫《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就能过,《今日的挥汗如雨是为了明日的挥金如土》就可能不过。还有一种是满篇网络用语的,图书出版是比杂志、音像、网络出版要求更高的,网络语言这一点有专门的文件指示,但作者往往不知。

第三,绝对不要再三跟编辑强调要保管好稿件,不要外泄。更不要问编辑,你怎么保证审稿过程中没有人抄袭我的创意?

创作的人都把自己的作品当做孩子,写专业的觉得自己的工具方法能改变地球,写文学的觉得自己的故事能拯救人类,这些都可以理解。

如果有所顾虑,你可以不发送全稿,也可以去先行做著作权备案。

但千万不要这么去怀疑可能帮助你的人。

我可以负责任地讲,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行性微乎其微。

也许因为这句话,编辑接完你的电话,就把你的邮件移到垃圾箱了。

并不是编辑斗气,根据多年经验,最后能出版的图书里来源于投稿的比例并不大。

更重要的原因是,出版是一个周期漫长的过程,平均需要三四个月,而一本书的生命周期短至半年,长至几年,长销书甚至数十年。这里边编辑和作者会有很多的交流和接触,如果从最开始你都没有给编辑以最基本的信任的话,很难想象之后的合作会很愉快。

也就是说,你的作品非常出彩的概率很小,而你的人很难打交道的概率很大。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尤其是一部作品刚好处在可出可不出的中间地带,完全由编辑决定的时候。

编辑打开了你的作品,又想起了你的话。他可能觉得把时间花在寻找更好的作品和更值得合作的作者上更好。

说完这几个要重点避免的问题,下面说一下审稿的基本流程。

不同的出版商会有所不同,不过基本可分为选题委员会和独立策划。前一种是一个选题由编辑初审通过后,提交选题评估小组做复审,有的还需要部门领导甚至社长最后拍板,这种模式比较常见,尤其是出版社。独立策划是指一些由直接决定权的资深编辑或出版人,他们可以全权决定选题的生死。

除了作品本身过硬,哪些材料会锦上添花、加大选题通过的可能性呢?

必选项:作者简介、内容简介、目录、样章或者全部篇章,这几项不要偷懒。

以下几项不是必选,但如果你肯花些心思提供,将起到非常好的说服作用。

市场分析。尤其是专业工具类、商业类,一个宏观的市场分析会更有说服力,比如总理提出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消费升级;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新风口;5G时代来临之类的,小说类有什么大IP,流量阅读量分析,说明你的作品有趋势、政策或市场的支持。

卖点提炼。这个非常重要。你作品吸引读者的地方是什么?有新的理念?新的模型?新的工具方法?文字优美、故事流畅,可读性很强?有名人背书?有企业实践?程序员必读?产品经理人手一册?

同类产品分析。即市面上同类话题图书的销量及评价,你的作品和它们的差异性在哪里。以作为对你的作品有市场前景的一个佐证。

图书是文化产品,同时也是商品。向编辑证明它能卖得好,和说明它的内容好一样重要。

篇幅所限,先分析到这里,下一篇将会讨论在编辑和选题委员会眼里,哪些因素是决定出版的关键因素,以及版税、合同签订和出版流程的问题。

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