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中华
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存在着一个神奇的种族,他们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们被称华夏儿女,历经了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方才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而在这一代代的传承中,又有多少经典被流传至今?无人知晓,不可深究。
中华经典不计其数。有古色古香的陶瓷,有声名远播的四大发明,皮影、乐器、儒家文化、道家思想等等。当然,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元杂剧和文房四宝。元杂剧第一人是关汉卿,这位中国第一位戏剧作家一生写了60多种杂剧,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剧作700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关汉卿的剧作有描写社会矛盾、歌颂人们斗争的《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而文房四宝就是人们说的笔墨、纸、砚。笔因王羲之的缘故,李渡毛笔名声大振。墨:具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纸: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铅山造纸状况,对连四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砚:星子的金星砚和婺源的龙尾砚都具有1000多年历史。
不得不承认,时间在流逝,时代在进步。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规律,然而我们却不应该忘记了属于我们中华儿女的经典,属于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别的先不提,就来说说最为贴近我们生活的传统民俗。童年的记忆中,每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耍狮子的,有舞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小鞭炮,这时后家里的大人便会追过来,各自拎着自家娃去给村里的老人们拜年。
而到了端午节的时候,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做香包,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而如今,那些曾让人期盼的传统节日如今却变得如同白开水,平淡无味。
“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圣诞节简直要比新年还要热闹,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难道,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华夏儿女的我们,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中华的优秀经典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是我们民族近千年的经典,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更不用说那些经典著作了。
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华夏儿女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华夏子女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经典的华夏文化是无数炎黄子孙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我们的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都无一不是与中华经典文化贯穿始终。
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经典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经典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经典的传统文化不仅仅属于我们这一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而身为传承者的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经典文化推广到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