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因果解释
2020-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一行白鹭上青天

就因果解释而言,我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我们在解释什么东西,是物理现象还是行为模式。
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需要了解背后的真实的因果关系。
对于物理因果解释,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可重复性;通过我们的解释,可以保证下次遇到相似情况时候可以对物理的因进行果的预测。
在研究因果关系的时候,可以使用求异法、求同法、因果机制和背景知识以及最佳诊断方法来形成假说,通过这样的方法判断因果。
本章总结:
解释与论证不同。解释用于说明已知的现象,论证用于支持或证明某个主张。
·用于解释的语句也可以作为推理的前提或结论。
·解释可用满足各种不同的目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类目的是:(1)物理因果解释;(2)行为因果解释。
·解释的充分性是相对于目的和需要而言的。
·适当的解释不能是过于复杂的、不一致的、与已知理论和事实不相容的以及不可检验的。
·形成因果假说会涉及最佳解释的推理。
·形成因果假说的方法包括求异法、求同法、最佳诊断方法。
·因果假说的形成方法受约于关于因果机制的背景知识:事物之间如何联系、如何起作用。
·验证因果假说借助于谨慎运用求异法和求同法。
·因果推理的著名错误:“共同变化,是为因果”以及“在此之后,因是之故”。
·错误的根源在于,没有排除巧合、潜在原因、混淆因果等。
·一个重要的混淆因果的案例是,没注意到症状是结果。
·统计回归带来的变化有时被误以为是因果联系。
·缺乏否证并不等于证明了因果联系。
·用趣闻轶事来证明或反驳普遍的因果联系是仓促概括。
·对错误行为进行解释并不总等于替行为辩解。
·广义言之,法律上的原因是必要条件,没有它,就不会有结果。但法律上寻求因果联系往往与判断相关性的紧密程度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