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师们的阅读想到的

2024-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若水青卿

昨天小伙子告诉我,他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读了点儿《平凡的世界》,班级图书角的书,同班同学带到学校交换阅读的。

这是很好的事。读书,以及同学之间的分享阅读。

广泛阅读这件事的重要性,早已在关注教育的家长们中间达成了共识,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教育改革越来越强调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因此从教育部门到学校与老师都在反复强调,同时这也符合孩子年少时了解世界与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与天性。

最近在读《大师巨匠》,书中那些令人仰望的大师,胡适,陈寅恪,钱钟书,鲁迅,等等,他们在年少时无不是幼年即启蒙,年少时即博览群书,这为他们后来钻研学问,有所建树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金克木,虽然只有小学文凭,但他在北平图书馆的海量阅读,既让他打开了眼界,也成为他立志学习各种语言的开端,从而走上了成为一名语言学大师的道路。后来他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并凭借着精熟的法文走上了大学讲台。他虽然只是小学毕业生,但却成为了知识渊博、中外融通的大师级人物,与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并称为“未名四老”。可以说,年少时的广泛阅读对此功不可没。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也是通过长达10年的乡教苦读,才探索出独特的治学方法与门径。他是一个连高中都没有毕业的自学者,却能够同时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师范大学等4所著名大学执教,开始执教时只有36岁,不也正是源于他之前的10年苦读吗?

这样的例子,在这本《大师巨匠》中还有很多。

可是,越是读到这样的故事,就越是疑惑和担忧:如果博览群书是成为卓越人物的必备条件,那是否意味着,现在的这些孩子们能够成为大师的可能性会越来越低呢?

诚然,在现代社会,书籍的获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便捷和容易。除去教育系统内的因素,各种网络平台与个人博主对不同书籍的推介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不遗余力,加上各种级别的图书馆与大大小小的实体书店,现在的孩子们只要想读书,就总能有办法获得源源不断的读书资源。

与大师们成长的时代不同,对现下的孩子们来说,所缺的已不是书籍,而是时间。

越来越繁重的学习任务早已开始挤占孩子们玩耍的时间与睡眠的时间,越来越高的升学分数与考试难度也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将可能利用的时间都用在了作业与“刷题”上,一个“小镇做题家”的称谓,里面包含着多少戏谑,又包含着多少无奈。

阅读,对太多的孩子来说,更像是一件“奢侈”的事,或主动或被动地被安排在“刷题”之后。

或许,所谓大师级人物,本就是寥寥无几的极少数人。

即便如此,我也还是愿意看到孩子亲近阅读,喜欢阅读,尽可能地博览群书,这是一个人走向优秀与卓越的必经之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