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

教育必须有扎根的地方

2018-09-07  本文已影响1263人  倪绍旺
教育必须有扎根的地方

    心理学家赵海华在她的一篇文章《溺爱是一种毁灭性的教育方式》深刻剖析溺爱的危害,认为溺爱是对教育的毁灭,是毁灭教育,提出真正的爱包含四个条件:无条件、有界限、适当的物质满足、充分的精神滋养。

  无条件的爱意味着接受真实的他们,无论孩子如何,爱是唯一条件,爱孩子,无论如何都要爱孩子,只是因为是孩子,是我们的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无论他们是否乖巧,无论如何,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们爱。” 无条件的爱让成长充满诗意。

  教育学者尹建莉认为, "无条件的爱”意味着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包容、关怀、尊重、理解和信任,意味着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接受他们的一切不完美,不以他们的行为和对我们的态度而改变,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不放弃对他们的爱,永远不以收回或者减少我们的爱作为换取孩子实现我们愿望的砝码,永远追求我们自身和他们的共同成长。

  “无条件的爱”让孩子们从父母的珍视中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懂得自尊自爱,有勇气去尝试、体验、学习,从而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建立起强大的自信,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承担责任,不惧未来!

  爱孩子无条件,但是应该有原则,有界限,否则就会变成“错爱”——无论是“溺爱”还是“有条件的爱”,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爱孩子无条件但是有原则,无保留但有节制,无限爱却需有边界。该拒绝替孩子承担时就不再越位,越位的爱不是仁慈而是伤害;不能以“爱”做幌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不把对方心智的成熟当一回事,不是爱而是依赖。在这样长期的错爱之下,孩子的心理是不健全的,我们做得越多越努力,孩子的依赖性越强,承担责任的愿望和自信的能力也越弱,如果我们和孩子不能够认识到并勇于面对和改变,这些问题将会造成更多的心理问题,成为孩子心智走向成熟的极大阻碍。溺爱的结果是孩子依赖、自卑、自私、任性!

  北京著名心理医生李子勋认为,教育中的爱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确立边界。做父母的关心孩子,做教师的爱学生,都有自己的边界。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必须孩子(学生)自己去面对去解决的。二是确定程度。爱不是越多越好。过多地给予孩子爱,就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父母自己的情感需要,结果是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孩子难以获得社会化的机会,造成社会适应功能的严重缺陷。

  没有边界的爱就是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孩子过多的零花钱,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现在的家庭物质条件好了,这种现象在超过60%的家庭出现。 

    没有边界的爱孩子,这些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受到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点菜都点孩子一个人喜欢吃的……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不会关心他人。

    如果我们明白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养“生存技能”,不是物质享受,不是凡事满足,而是要提高“生命质量”。也就是说,教育应当把培养优秀的人性、唤醒有质量的生命作为第一目的,教育是生命和灵魂的滋养,就是赵海华所说的必须有充分的精神滋养!!

  爱默生的思想影响整个美国,他有一句话如此说:“人生唯一有价值的,是有活力的灵魂。”他还说过一句更绝对的话,“世界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人是一切。”灵魂的健康和灵魂的活力,这就是生命的质量。 我们的教育必须回到生命教育灵魂教育上,教育的爱和爱的教育才有扎根的地方!没有充分的精神滋养,灵魂无处安放,毁灭的不仅仅是教育!

  无条件有边界的爱就是原则,适当和适合的满足是教育的艺术,教育的目的必须是精神滋养和灵魂唤醒,然后自我教育!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

  有了自我教育,教育才会发生!关注内心,教育才会持久!滋养精神唤醒灵魂,教育更有力量!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教育必须有扎根的地方!

教育必须有扎根的地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