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五

2021-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玫兰妮

    学会体察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感受的根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举一个例子。比如,当我们听到有人批评自己时,我们可能会有四种感受。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因此会自责、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第二种会指责对方。比如对方说自己自私,我们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这时,我们会感到恼怒;第三种是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是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采取指责对方的方法进行沟通,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比如家长经常会对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但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因此,我们要学会了解自己的感受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学生没有背熟课文,我们可以说:“你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背熟课文,老师感到很失望,因为老师希望你能把这些知识掌握得更扎实一点,在第一次月考中拿到进步奖。”当我们明确地说出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时,学生就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相反,如果我们只是指责学生说“你为什么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背熟课文呢?你肯定没有用心背诵!”那么只会让学生更加厌烦学习。

    最后,让我们牢记: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