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就是将知识从“无用”变成“有用”
上学期间老师讲课,如果老师讲的知识考试不考,可能有同学就会说:老师,麻烦你讲考试考的内容,你讲的这些知识考试根本不考。虽然课程表上安排了音乐课、体育课,但老师为了提高大家的学习成绩,就告诉大家,今天音乐老师生病了没来上班,这堂课咱们上数学课。下次又说体育老师开会去了,今天我们上语文课。
所以大家误以为学习就是应付考试,当今社会重理轻文的现象与这一点也有关。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所有经历、见识、学到的知识都是为了改变自己,绝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简单了,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将知识按照“有用”和“无用”做简单的分类:
有用的知识:我们的认知体系中存在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无用的知识:我们不知道的知识,或者说我们的知识盲区;
改变命运这一节我讲过,改变命运的方式之一就是做事方法。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只能用我们现有的认知体系去解决问题,但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再好,可能也只是在一个群体中的最佳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一个技术组,某个员工技术最强,大家都将他视作权威、向他请教技术问题。
知识是学不完的,技术也是在不断更新换代的,尤其是在今天这种知识大爆炸的年代。如果我们学习了新的技术,当然能解决更大的技术问题,或者说用更好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拿计算机来说,C语言显示一句“Hello World”需要5行代码,而开发苹果软件的Swift语言可以说是由C语言升级后的Object-C语言,从Object-C语言的基础上再升级的一种计算机语言。所以我们可以暂时认为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是“无用”的,当我们学习这些知识后,我们用这些知识来提升自己、使自己发生改变,知识就变得“有用”了。
苏格拉底临死前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而阅读,就是我们审视自己的一个过程。经常有人抱怨说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命不好、没有好爹、没生个好家庭、投胎是个技术活,得过且过,知道自己不够优秀却还是每天回家刷短视频、看各种明星八卦,虽然知道看书学习是有用的,但不主动学习,知识对于这些人来说当然就是没用的了。就算是买书,也可能只是心血来潮地挑几本书放在书架上落灰,等再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而焦虑的时候,安慰自己,看书就行了,反正书也买回来了。
不见识,谈何敬畏之心这一节我也讲过,为什么我们和别人讲述一件事情对方总是听不懂?我们作为成年人,也明白用一句情商高的话应该这么说:我说的清楚吗?
因为对方的认知体系是有限的,而拥有这种无知心态的人就是莫名地自信:我说啥都是对的,你说的那些没用,你说啥都是错的。
腾讯副总裁孙忠怀也批评过不少短视频消耗用户大量时间、内容低俗糟粕、对用户造成不良影响、降低青少年审美水平,甚至将短视频批评为猪食,不少网友骂孙忠怀。其实我们理智分析孙忠怀讲话背后的含义,并不孙忠怀故意将用户说成是猪,而我们反思自己,虽然也存在不少短视频讲一些实用的知识,比如某个短视频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罗列了几个知识点就认为自己学到了知识,而提高自己最有效的方式仍然是静下心来去阅读这本书,学习作者的认知体系,这才是获取“有用”知识的正确方式。
再引申下这种现象,好多舞蹈内容的短视频为了获取流量,拍摄者根本没学习过舞蹈,穿一双巴黎世家丝袜,跳一段不到10秒钟的“网红热舞”,能和中央芭蕾舞团的演员们比较吗?能说自己会跳舞吗?
如果我们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这种功利心不会让我们提高太多,这种速成的观念可能只会让我们感到竹篮打水一场空。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将新的知识纳入到我们的认知体系、重新梳理认知体系后找到解决问题更好的方法,就像是下棋,多一个棋子可能意义并不大,但高手可以用不同的棋局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