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识“编辑”
说是重新认识“编辑”,可能之前并没有真正认识过,只是恍惚的印象。
记得当初考研时还想过考出版,想以后当编辑,觉得自己比较沉闷、不善于与人交际,适合这种能坐得住、耐得住性子并且在外人看来重复性高,枯燥无聊的工作。但是看了《但是还是书籍》纪录片的第一集,主角便是编辑,发现未经考察的道听途说果然不靠谱,编辑与我想象的根本是另一个样子,或者说我看到了一种真实的枯燥而又不可为外人道的快乐,至少是文学圈编辑的生存状态之一。
文学编辑,他们是伯乐,沙里淘金,不断地挖掘新人,发现新的作品,从而源源不断地为当代文学输入新鲜力量和流动的血液。他们的高光时刻在于慧眼识得又一部当代的《百年孤独》,如此便是最大的荣耀了。在当前以“目的”为导向的学习氛围占主导的形式下,很多人追求能带来立竿见影效果的东西,包括阅读。而文学恰恰是用来慢慢欣赏和领悟的,因此,文学出版业甚至成为夕阳产业,文学编辑要守住阵地,已经越来越艰难。但就像影片中的那位文学编辑一样,当热爱和使命感驱使一个人去做一件事,眼前的熙熙攘攘是可以弃之不顾的,他的眼光早已到达未来。
古籍编辑,他们是裁缝,为他人作嫁衣裳,整理古籍、校对古籍,发现可供出版的史料作品,为研究已经逝去的人、事、物提供线索和证据,为审视当代和计划未来提供借鉴和参考。他们就像在找寻一双照射过去与现在乃至未来的眼睛。失去这双眼睛,人们就会成为历史路途上的盲人。一部作品,在他们手上,是作者的结晶加上编辑的结晶,目的是希望带给读者学术与文化的盛宴。
文学翻译,和编辑似乎不同,但他们字斟句酌,对作品进行语言转换,给读者带去不同来源却同样非凡的作品,是真正的“文字”“编辑”。文学翻译,更困难之处在于,语言不只是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翻译文字,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有大的社会文化,也有小的作者的个人文化,如此,翻译几乎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因此,对于读者,要么自己读原著;要么,对翻译的作品保持严苛的同时又要保持着宽容。如果说使用母语的文学编辑和古籍编辑是在自己修炼武功;那文学翻译更像是翻译在与一位大师过招,切磋,原作者是一位无形的对手和朋友。
在以上三类身份的文学圈编辑身上,我看到的是对自己工作的热爱、投入和不断突破,因而感受到的是一种幸福,心中不免羡慕。但实际上,孤独、枯燥和焦虑也是他们在工作中会遭遇的一部分,影片中并没有回避这一点。也就是说,不是工作原本枯燥又或者的确存在程度上的差别,但工作是沉默的,人是能动的,只要工作的人自己有意愿,并且努力投入,找到工作的乐趣,那么,世界上任何一份工作都可能让人觉得性情相契了。不过,对于当初没有勇气转入出版专业这件事,看了此片,还是小小地遗憾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