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酒人生
―小品文 PIXIU
古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生又有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足见茶和酒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有多高。品茶,品的是人生;饮酒,饮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二者都是让生活变得有情趣的一门学问和艺术。
(一)茶须静品,酒需热闹
品茶,人不宜多,以三四人最妙;而喝酒,则以多人共饮为佳,因人多气氛会热烈。
一个人饮茶,为独品。一边饮茶,一边读书、赏花、望月,心到静处即可得神,便会得出人生的真味道来。一个人喝酒,为独酌,戏称“喝闷酒”,一边喝酒,一边读书者古来少有。借酒消愁愁更愁,若再提壶去赏花品月,品出的往往为人生之苦味。故,茶可独饮,酒却不宜一个人喝,不如再邀一友共酌。
二人品茶可得趣,二人饮酒则得心。可鉴出茶之风味,可品到酒之优劣;可论国事、家事、天下之事,宜可道出心中之忧愁密事;双方推心置腹,气氛融融,乃增进友谊之佳良。
三四人品茶,谈笑风生,五人以上则喧,喧则雅趣乏矣。若八人品茶,便失了趣味;三四人饮酒,谈笑风生,五六人更可谈笑风生。八人饮酒,尽可开怀畅意。若十人以上,无论品茶还是饮酒,便无太多得益处。
最惬意的酒局,莫过于三五好友相聚,无论长幼,举杯畅饮。酒需热闹,茶须静品,沏茶一壶,邀三五知己,对坐聊天,即使相对无言,也不觉得无趣。
酒有酒令,茶有茶道。遇见好酒,咕咚一口下去的,大度却不雅;逢到好茶,一口吸下去的,总归俗气。故饮茶与喝酒,都需不失礼又能慢慢鉴赏。
(二)茶如隐逸,酒如豪士
茶如隐逸,有内敛自省、宁心养性、发木之优雅本性;酒如豪士,有一吐为快、豪放通达之气质。数人常聚常饮,于茶友为闲淡脱俗之雅事,于酒友可令感情笃深,意气风发。
酒中八仙,以好酒习文著称,开唐时八大学者之风。竹林七贤,以煮酒狂歌为乐,创魏晋贤士之典范。时代造英才也!
李白无酒不成诗,斗酒诗百篇,成千古佳话,怀才逢时遇良君也。屈原赋《离骚》、悲《九歌》、发《天问》,叹“举世皆醉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投汨罗江自尽,心高志坚,怀才不遇者也!
开元二十三年秋,清晨,龙盖寺的主持-智积禅师,路经西郊的一座小石桥,发现一名被遗弃的三岁孤儿被冻得瑟瑟发抖,于是抱回收养。禅师以《易》占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故为这孩子取名 “陆羽”。陆羽在寺中,学识字,学烹茶,却不愿削发为僧,皈依佛法。12岁时,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隐居山间,闭门一心写《茶经》。27岁时,因《茶经》而闻名于世,他被后世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诗界有“诗仙、诗圣、诗鬼”之名者,酒界有“酒仙、酒圣、酒魂”之称者,另有画圣、书圣、医圣、文圣、武圣之列,然均为单人各获此誉。唯陆羽在茶界将“茶仙、茶圣、茶神”三名一人独自担起,皆因他一生好茶又精于茶道焉。
(三)嗜酒,不如嗜茶
茶里有江山,酒里有乾坤。善茶者重中道,善酒者重情份,贪茶者易寿,贪酒者易折寿,而贪酒又贪美人者易失天下。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厚待属下故友重臣,一席酒道出苦衷,保了江山,去了心忧,酒助其成也。
洪秀权创太平天国,大业未圆,过早行赏分权,与手足酒后争功,分崩离析,可惜了一代英名。酒膨胀了欲望,断了前程也。
乾隆为最喜茶之天子,一生嗜茶,活了高龄89岁,江山60年巩固,为史上最长寿且执政最长之皇帝,成千古佳话。
乾隆皇帝对泡茶用水极为讲究,常在夏秋之际选取荷露作烹茶之水,又发明了用银斗测水法,把天下奇水一一注入量斗,以轻者为佳,重者为次,别出心裁地给名水排了座次,赐北京玉泉为“天下第一泉”、镇江的冷泉为“天下第二泉”,无锡的惠泉为"天下第三泉"。
喜茶而不囿于茶,他常能由此及彼,把茶道之宗用于治国理政。刚登基时,朝野上下纷纷议论:“康熙帝晚年施政失于过宽,包庇了一批过去有功的元老巨贪,而雍正帝施政失过严,大开杀戒,搞得大臣们人人自危。”朝廷不和,怎么办?乾隆帝审时度势,召大臣品茶,亲自动手泡茶,分赐给众臣,而后悠然自得地“手把茗盏论宽严”。以茶道主中和之理,告诫亲信:“治国如沏茶,要取中庸之道,太宽太猛都不宜。”一场君臣品茗会,解决了难题。这种“以茶治国”的理念,堪称天下一绝。更有人戏言,乾隆帝能够活到89岁的秘诀之一,便是因为喝茶。
昔日,商纣王不似乾隆帝嗜茶,而独喜酒色,设“酒林肉池”,受妲姬盅魅,腐化淫乐,41岁短命,失了先祖商汤开创之基业。周幽王沉湎酒色,“烽火戏诸侯”只为博褒姒女一笑,在位11年,国亡,成千古之鉴。
故,守美人,不如守江山;嗜酒,不如嗜茶;江山、美人、美酒,不可兼得,而江山、长寿与茶,可兼得也!嗜茶可治国,更可长寿。
(四)最妙的酒,最奇的茶
世上最美、最难醒过来的酒,莫若杜康。传说,杜康在家乡白水县康家卫村开了一个酒店。东晋“竹林七贤”中的名士刘伶,以饮酒闻名于天下。一天,刘伶路过,见杜康酒店贴有一幅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
刘伶哈哈大笑,心想,“我这个赫赫有名的海量酒仙,哪里的酒没吃过,从未见人这样夸海口的。且让我把你的酒统统喝干,看你还敢不敢狂?”
他进了酒店,杜康举杯相敬。谁知三杯下肚,刘伶只觉天旋地转,果然醉倒,于是跌跌撞撞回到家,不久去世。
三年后,杜康到刘伶家索要酒钱。刘伶的妻子义愤填勇,哭闹着要和杜康打人命官司。杜康笑曰:“你家夫君未死,是醉过去3年。”于是,众人到了墓地,打开棺材,见刘伶醉意已消,慢慢醒来。他睁开双眼,伸开双臂,打了一个大呵欠,吹出一股酒香,得意地说:“好酒,好酒,真是香啊!”
这就是民间流传至今的“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足见杜康实乃世上最美的酒。难怪曹操一生感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世上最令人惊叹的好茶是大红袍。古时,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的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
一个春日,状元前来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来到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茶治好的。很早以来,每逢春茶发芽之时,就鸣鼓召集群猴,让它们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由众僧人炒制后收藏,可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帝。
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卧床不起。他立即献茶,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帝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状元回到九龙窠,命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玉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来奇怪,等再掀开红袍时,只见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还在石壁上刻了字。从此,它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最令人惊叹的地方是:1、茶树长在无人能及的峭壁上,接天地之精气。2、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色奇少见。3、鸣鼓召集群猴,让它们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方法环保。4、茶树只有三株,稀缺!
(五)围炉夜话
窗外大雪纷飞,窗内炉火闪烁,围炉夜话是最令人向往的日子。在这样的夜晚,煮茶烹雪,瓦壶天水是一种美;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否,也是一种美。宋代杜耒的《寒夜》一诗,就生动地把这个场景刻画了出来: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冬夜里寒风刺骨,客人顶着寒意来访。没有酒,就以茶代酒吧,把竹炉的炭火加足,水在壶里盈盈沸腾。屋子里暖暖的,发着红光,两个好友在促膝长谈。看窗外,几枝梅花沐浴着如水的月色,幽幽绽放,冷香阵阵。寻常一样的月,有了今晚的梅香却格外不同。
烹茶的艺术一半在择水,山泉为上,河水次之,井水更次,然雪水和露水为至上。寒冬腊月,邀上好友,用雪水烹茶,定是不一样的感受,或者去汲一桶山泉水,加入红泥炉上的瓦壶里,煮上一壶清茶,围炉夜话,是何等的纯朴惬意!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首《问刘十九》是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时所作。隐居的生活妙在:酒是新酿的,上面还飘着绿浮,香味喷喷回荡,小小的红泥炉,殷红的火焰在跳动。天气向晚,雪飘飘扬扬要来了。朋友,能否共饮一杯?想想,此刻如果有谁拒绝了大诗人白居易的这番好意,那才叫不明智呢!
我饮一杯卿一杯,杯杯饮尽暖心头,再添些柴木,什么也不必说,只静静地感受其气氛。这情、这景、这意,又何不美哉!
“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破旧的瓦壶,清洌的泉水,野外的菊花泡茶,足已!喝茶是郑板桥的最爱,而且他爱的是喝茶本身,而非那些饮茶附带的繁复形式和华贵器物。“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正因面对喧嚣的尘世,郑板桥返璞归真,从而才有了一生“难得糊涂”的境界。
“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信大诗人陶渊明在他的山水田园里,煮酒品茶,放歌吟诗,会友长谈,一定是釆菊之外少不了的内容。
(六)茶酒载道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是人生八大雅事。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善诗者韵至心声,善酒者情逢知己,善花者品性怡然,善茶者陶冶情操。
茶与其它七雅均合,互不担误。可一边品茶,一边抚琴、对奕、笔书、画画、吟诗、赏花,还能以茶解酒。茶到妙处,琴、棋、书、画、诗、花,这几项也必有心得和精进。
酒却只能与六雅相合,酒后,可以抚琴、对奕、笔书、画画、吟诗、喝茶,却不可赏花。酒至半酣,情至快意,可令琴声或激越或幽幽、令棋下生智、笔法开张、画墨舒展,诗风更加豪放和浪漫,而不受拘束。因此,琴、棋、书、画、诗,要想获才艺上的释放,不妨喝点酒助助兴。但酒后是万万不可赏花的,因花似美人,可尊而不可亵渎。茶后赏花,却是雅中之雅。
酒能使身心舒畅,故能扩张才情,激发灵感。王羲之酒后,畅叙幽情,便有了《兰亭序》名垂青史;张旭三杯下肚,笔走龙蛇,“草圣”飞传;苏东坡“把酒问青天”,思亲之痛感人肺腑;欧阳修与民同乐,“醉翁亭”里抒亲民之怀。屈原醉里,临风长啸,“路漫漫其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若要为著名的苦艾酒(Absinthe)找一个代言,梵高无疑是最佳人选。有人认为,这位天才画家的技艺,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长期过度饮酒,尤其是热衷于一度被认定具有致幻效果的苦艾酒。酒是否让他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星空,天才的世界我们不能懂,但无疑,在那些把酒视作缪斯的艺术家行列之中少不了梵高。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斗酒飘逸,在近千首诗中,含酒者就有170余首。按照唐朝的标准计算,“斗”分为大斗和小斗,大斗相当于现在6公斤,小斗相当于2公斤,但无论大小,李白能喝下一斗酒,绝对堪称酒中英豪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杜甫,在1400首诗中,含酒者就达300多首。由此推想,他们的诗作难道不是在酒乡里激发出的灵感与创意吗?
一部文学艺术史,不仅是一部以酒载道的文化之旅,其中还充盈着浓浓的茶香之息。文徵明可以说是史上最爱茶的书画家。他喜茶不喜酒,一说“吾生不饮酒,亦自得茗醉”,又说“门前尘土三千丈,不到熏炉茗碗旁”。据统计,他的诗作中写到茶事的就有150首,其茶事题材的绘画数量亦很庞大。可见,茶同样能让人得醉,激发心灵,释放艺术才情。这也是茶和酒成为不可缺少的文化主题的核心原因。
(七)杯里的情怀
茶,很理智,很率真。白居易说:“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茶,很宁静,很久远。灵一说:“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以茶会友,表人品,交真心,让人越喝越明白。以茶为媒,易觅知音,好友为知音,山水明月也是知音,茶让人越喝境界越高,越风雅。
酒同样让人浮想联翩。在旷野里喝酒,让人有“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怀;在亭台上喝酒,让人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之感;在海边喝酒,让人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之叹。一言以蔽之,酒总是让人回归率直,张显真意。
茶引文人思,酒壮英雄胆,酒还有助人仗剑走天涯的豪迈。刘邦赴宴鸿门,酒助其胆略;关羽温酒斩华雄,酒壮其英豪;曹操煮酒论英雄,酒生其韬略;武松醉打蒋门神,酒展其侠义。
一杯茶,一盅酒,都隐含着一个人的品质与趣味。爱茶,男士比女士多,若女士爱茶,性必温雅高洁。饮酒,也是男士比女士多,若女士饮酒,酒量必不可小视。既喜酒又爱茶的男士,并不为怪;既不拒酒又不忘茶的女士,若非小酌细饮的浪漫派,则必有一股刚烈侠义之风。
李清照应该是中国唯一一个喜茶又爱喝酒的女诗人了。她虽为婉约派,但对酒的热爱,绝对可与李白杜甫相媲美,还经常喝醉。从“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到“浓睡不消残酒”等,她的作品里处处洋溢着酒香醉意。最著名的《如梦令》中,有一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喝多了,找不到家了”。连醉酒都能写的这么优雅婉约、唯美动人,李清照不愧是千古第一才女。
(八)先食后饮,还是边食边饮
在中国人的传统里,饮酒、品茶、吃饭是一体的。一般来说,吃饭与饮酒同步,饭后才用茶。
在国外,并非如此。欧美人喝酒和吃饭是绝对分离的,喝酒有专门的酒吧,可以点一份酒,不要下酒菜,喝数个小时,干喝。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她研究日本文化的力作《菊与刀》中这样介绍:“古板的日本人严格区分饮酒和吃饭。在农村的宴会上,如果谁开始吃饭,就意味着他不再喝酒了。他已涉足于另一个世界,对这两个世界区别的很清楚。在自己家里,他有时也在饭后饮酒,但绝不会一边饮酒一边吃饭,而是先享受一种,再享受另外一种。”
茶有早茶、午茶和下午茶之分。广东和潮汕的茶点都是以品尝美味为主,以品茶为辅的。早茶中,茶点丰富,有虾饺、蛋挞、七彩蛋卷以及各式小菜等,讲究色香味俱全。午茶时的茶点,一般为松饼、三明治、水果塔,有欧式小点之风。下午茶则在中国是少有的,以欧洲上流社会著称,它多指英式下午茶(afternoon tea)。这个概念起源于18 世纪中叶享负盛名的维多利亚时代,刚开始它只是一种晚餐之前的止饥方法,后变成一种社会习俗。因为英国贵族晚餐吃得晚,通常要到晚上八点之后。所以在午餐与晚餐之间,受不了饥饿的人,就开始找些东西来果腹。温热的红茶加上糖,或者牛奶,再配上可口的茶点,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惯例。从欧洲的文学作品里,我们常常会看到吃下午茶的描写。据说,传统英式下午茶总是在三层银盘上摆满了佐茶的各式点心。最下层是佐以熏鲑鱼、火腿、小黄瓜的美乃滋的条型三明治;第二层则放英式圆型松饼,搭配果酱或奶油;最上层则是放置令人食指大动的时节性的水果塔。
无论中外,酒一般以晚上喝居多。一个人如果早、午、晚均喝酒,那一定是个酒鬼;若一个人早、午、晚均喝点茶,那是令人羡慕的一种风雅之举。
在中国,茶文化最浓的应该是潮汕人。在他们的口头语中,茶叶不叫茶叶,而叫“茶米”。“茶”与“米”的重要性趋同,甚至超过米。通俗地说,就是“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在他们眼中,喝茶比吃饭更重要。
在全球,最能喝茶的民族当属土耳其人。他们年人均茶叶消耗量高达7.54公斤,世界排名第一,这个数字约是中国人的6倍左右。土耳其人可谓是“嗜茶如命”的民族,中国人每天能喝10杯茶以上的不超过10%,而他们一天喝10杯茶就像是家常便饭一样。据研究,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无疑土耳其人应该成为全球学习的榜样。
现代,有许多人把养生放到了第一位,把减肥当作衡量的第一指标。他们关注的不是营养是否均衡,而是更关注“最近,我是不是又胖了”。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人减肥不是通过合理膳食减下来的,大多是不吃饭,饿瘦的,这似乎违背了营养学的原理。打个比方,相当于汽车不加油、或者加油不足而让车去跑,甚至于加水让马达驱动。更有夜跑者,饿着肚子跑,或配些许零食、水果而坚持锻练,这相当于给车加了低质的汽油。长此以往,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茶有助于减肥,降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脂肪),并宜与四时变化相适应。春夏可多饮绿茶,求其清淡;较浓暖的红茶宜秋冬去饮,以助补藏。夏天喝浓茶,犹如烈炎下加火;冬天喝清茶,反更觉清冷寒凉。胃不好者,应少喝茶,若喝应以红茶、量少、偶尔为佳。
酒非并利于减肥,喝啤酒尤会长出“啤酒肚”。酒与美食不节,宜引起三高。故喝酒以量少、小酌为怡,夏以啤酒为佳,求其消暑凉快;秋冬春宜以白酒、黄酒为上,以资御寒通筋络。其实,最应常喝的是葡萄酒。医学研究表明:葡萄酒的营养很高,蕴藏了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约600种。
凡事适度为宜,酒多伤身,自不必说;酒后失言,也不必多说;酒后失态,酒醒后悔,酒后忘事,甚至把好事办坏,古来有之。故能把酒当作增进友谊、怡情养性的雅事,方为酒中之道。
(九)茶酒人生
茶可养生,更可养德。中国人最伟大的地方是把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与品茶相结合,创造出特有的禅茶文化,这是极富哲学意义的创举。西方人并未把茶放置在与基督、耶稣的教义相融合的高度去喝茶品茗。日本的茶道精神取法于中国,至少保持完好。
茶可入心,酒可见性。懂茶道的人,说明其道德修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以茶相交,“君子之交淡如水”;以酒相交,“小人之交甘若醴”。酒在手,话在口,交错的是率真耿介。酒过三巡后的酒品酒态,都折射于杯盏之间。谦谦君子,戚戚小人,人间冷暖尽显于酒中。醉酒后,赌钱失败后,朋友临难之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品格。
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人生的一大乐事。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佛家对茶也是极为推崇的。茶入禅后,名曰“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佛家虽有戒酒律,但“酒肉和尚”历来不鲜。济公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就颇具传奇色彩!由此可见,酒并不妨碍他们修炼仙风道骨。
“翠团云拱嫩芽新,百碾千搓一水淳。我看座中名利客,能知真味是何人。”人生如茶,有甘甜,有苦涩,一切都需慢慢品味,才能品出它的真谛。
“一衣一水一壶遐,人道扶桑此物佳。钵破浑然终未解,带将梦里问樱花。”世上没有最好的茶,只有最适合的茶。若说世上定有最好的茶,那便是禅茶。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世上有好酒,酒里也有人生,人生又似滚滚长江东逝水,关健在于怎么去品饮。
茶酒人生